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宇明
調整不能“一刀切”
見習記者周揚
上海報道
目前,全國仍有不少省份在繼續進行著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汪宇明的建議是,要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制定相對適應的政區框架,謹防“一刀切”現象。
《21世紀》:目前鄉鎮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什么?汪宇明:最首要的是目前我們的基層政權——包括一些縣和鄉的領導,對政區基本知識和規律不了解。
我們需要在政區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相互關系上普及教育,同時提高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行政區劃是國家權利的地方配置,首先就涉及到權的問題,怎樣去制約監督;其次就是利的問題,協調不好很多利益矛盾就派生出來。
《21世紀》:那么怎樣協調合并鄉鎮之間的利益?
汪宇明:主要是上級政府協調。過去做行政區劃工作的比較省力,因為都是保密地制定好方案就實施——怕引起什么糾紛,怕還沒撤并下面就先分東西。在產權信息不完備的社會里面,個人利益和各種顯性利益、隱性利益暴露之前,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是少不了的。調查研究以后,再進行方案的制定和調整。因為老百姓的利益是蒙不過去的,蒙過去以后,新的行政區劃即使實現,問題還是會顯現出來。
《21世紀》:我們在長三角一些城市采訪發現,不少地區采取富鎮并窮鄉的調整方式,結果卻是富鎮不再富、背上窮鄉的債務包袱;窮鄉更窮了。您如何看待?
汪宇明:共同富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目標。這種歷史沉淀形成的問題不能歸結于行政區劃調整,因為還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精簡政府人員是一定要做的。如果還是那么多的干部那么多的工作人員,農民怎么可能養得活?東部有困難,西部困難會更多。
至于具體采用什么形式,各個地方情況也不一樣,不能“一刀切”。東部、中部、西部差異很大,要區別對待。
《21世紀》:各個經濟基礎不同的地區,在撤鄉并鎮過程中有什么不同的策略?
汪宇明:總體來講,鄉鎮行政區劃在各個地區各個縣都會有不同的特點。企圖用一個政策,一個模式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也是不實際的。行政區劃調整中要強調政區的歸屬感,不能拉郎配,違背規律。另外歷史沿襲的、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民俗的各個方面都要相適應。撤并的過程中要盡量考慮這些因素。
我曾經到不少地方調研,發現當地官員根本就不懂行政區劃。在過于關注某個問題的同時,把其他東西丟掉了,那就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21世紀》:目前有很多傳聞,比如有些省要撤,有些省要分拆,您如何看待?
汪宇明:這個問題要15年以后再談。經濟發展實力增強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會對上層建筑提出變革的要求,F在人為地劃來劃去是不合適的。
整體來說,目前的行政區劃還是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只是進行一些微調,比如鄉鎮規模的擴大就是一種調整。這個調整的過程中有好有壞,壞的也有可能是政府操作質量的問題。打個比方,行政區劃其實是個廟,廟里的住持是關鍵,如果住持念經念不好,廟建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