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磊
上海報道
“截止到11月底,由吉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省組織部所做的關于各自省內官員下海的調研報告已經匯總到了中組部。”12月25日,一知情人士在電話中向記者
確認。
該人士同時透露,中組部在今年7、8兩月陸續向上述各省的組織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對省內公務員辭職下海的情況進行一個再摸底。對原因進行羅列、分析,并進而為中組部制定規范化的管理意見提供政策建議”。一般認為,此間最主要的考慮是:2000年以來江浙粵等沿海省市出現的又一波官員下海潮。僅以浙江為例,從2000年到2002年底,該省共有86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辭職或提前退休,其中省直機關17名(廳級干部9名,處級干部8名),市縣69名。
官員下海四大外因
據一位已經看過六省調研報告的中組部官員表述,在新一波官員下海潮的“造波”因素上,六省的報告顯示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該官員舉江蘇為例,說明了新一輪官員下海的四大主要外因:
首先是機構改革。“2001年江蘇進行機構改革,全省僅市級黨政機構就從809個精簡至660個,精簡了18.4%;市縣鄉行政編制由22.46萬名精簡到17.97萬名,精簡了20%;各級行政層級中,省轄市市級機關行政編制精簡了25%,縣級機關行政編制精簡了15%,鄉鎮機關行政編制精簡了25%左右。
“江蘇近幾年辭職的公務員有過半數是在2001年機構改革過程中辭職的。”該官員說。
其次是鄉鎮合并。截至今年2月底,江蘇省全省撤并鄉鎮550個,鄉鎮總數由1998年底的1974個縮減為1424個。以常州市鄉鎮合并為例:63個鎮共精簡鄉鎮領導班子成員259人,分流安置鎮事業單位人員7817人,精簡率達56.7%。而結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泰州市的海陵區、高港區和興化市、泰興市共清退鄉鎮超編人員6000余人。
再次,大量民營企業的成長則為公務員的辭職下海提供了舞臺。例如,原南通市外經貿局某官員,復旦大學經濟專業畢業,在原單位所屬企業改制時,他選擇了辭職經商,貸款買下了轉制的外貿企業。另外還顯示,很多地方的招商局、財政局、稅務局等部門的公務員辭職下海,都是與近年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企業的成長相關。
中組部官員最后表示,宏觀環境日漸寬容是第四個因素。《公務員暫行條例》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都規定了公務員有自愿辭職的權利。在機構改革過程中,一些地方也相繼出臺了鼓勵公務員辭職下海的政策,例如保留一定時間的公務員身份。
權力期權與下海洗錢
在新一波官員下海潮中,最為人詬病的莫過于“權力期權”和“借下海之名洗錢”。
不過,記者了解到,組織部門醞釀中的規范性文件將致力于根治這些問題。“首先是對‘辭職’概念的明確:將明確禁止保留公務員身份下海,割斷‘保險帶’。對‘任公職期間用公款鋪路’、‘辭職洗錢’等現象,將通過辭職條件、程序的明確化來加以應對。會保障辭職者合法權益,但同時也對官員辭職后的行為和所掌握公共資源的運用作出相應限制。”至于文件出臺的時間,一知情人士透露“原先的說法是年底可能會出一個初稿,但現在看來年底之前是不太可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