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昌--用我們的成本優勢去整合他們的技術優勢和品牌、網絡是中國企業的商業機會
本報記者劉暉 鄭小蘭
廣州、海南報道
不是沒有看到低潮,但關鍵是在產業低潮時怎么辦。不是沒有看到劣勢,但關鍵是怎么把劣勢轉化為優勢。當三年前郭廣昌投資鋼鐵的時候,他連說都不敢對別人說。因為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而到今年,復星在鋼鐵方面的利潤達到了近18億。對于郭廣昌,像這樣播下“瘋狂”,收獲“理性”的投資絕不僅限于鋼鐵。房地產如此,生物醫藥也如此。在行業的低潮期果斷進入,然后在行業的高峰期收獲,已經成為復星這個資本動物在產業叢林中生存的基本法則。現在,郭廣昌有了一個更為龐大的計劃——那就是中國企業的反向整合:用中國企業的制造和市場優勢去整合國外公司的品牌、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現在大家想到的產業整合,大多是跨國公司通過自己的品牌、技術和營銷網絡來整合中國的制造能力和市場,為什么不可以反過來操作呢?”郭廣昌坦認,中國企業現在確實有很多劣勢,規模小,贏利低,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度也不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喪失了反向整合的機會。“很多人把我們看成資本的代表,但是資本的后面是人,資本無品性,投資者有品性,復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要發現價值,”郭廣昌說,“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大膽設想,小心求證。”按照郭廣昌的描述,復星正在規劃“確實可行”的全球戰略,在全球化范圍內尋求產業整合,在那些有相當規模的,具有高成長性和發展空間,在中國制造的,有長期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發現價值。而在這個龐大的戰略背后,復星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梳理和平臺的完善。在復星的產業群中,既有增長性很好,爆發力很強但是容易受經濟景氣波動影響的鋼鐵產業和房地產業,也有現金流充沛而且增長比較穩健的商業、零售業等產業,增長性和平衡性相得益彰,對現金流的控制又讓企業形成一個穩健的動力機制。郭廣昌說:“復星在投資時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能夠成功的發展到更成功的,但是絕不犯自己承擔不了的錯誤。”對于貪婪和懦弱這兩大心魔,郭廣昌認為,唯有“理性”和“價值”才能克服。唯此,才不會變成曇花一現的企業。反向收購是中國企業的最大機遇《21世紀》:在你看來,中國有哪些優勢和劣勢,而這對中國民營企業未來發展意味著什么?郭廣昌:中國的優勢首先在于中國經濟良好的增長性,經過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宏觀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的職能越來越明確,法制建設在進一步加強,而且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勞動力成本相對優質和低廉,這些都是中國的優勢。而最大的劣勢在于人均資源很少。如果把企業作為生命體,企業成長的外部環境就是生態系統,企業要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完好生長,不可能不顧及生態系統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像我們復星或者是國內的民營企業,立足點在中國,所做的一切首先要充分發揮地緣優勢,也就是中國概念的優勢你要用盡,不足地方盡量避免。《21世紀》:現在大家都認為,跨國公司以其品牌和技術來整合中國的制造業具有勢能優勢,你怎么看?郭廣昌:現在中國民營企業在制造優勢方面已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導致產品大量出口和以溫州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崛起。但是,我們也有劣勢——技術投入不夠,產品質量與國際公司有差距,沒有世界性品牌,國際性的分銷網建設不夠。面對這種格局怎么辦?如果只是等外資進來以技術合資,那我們永遠就會很被動,不可能具有全球性眼光。現在,需要有一批民營企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尤其是500強的肩膀上,來綜觀全世界的資源,并整合全世界資源為我所用。我們首先要具備這種眼光和能力,要能發現哪些資源是最優質的。資金不是我們最缺的東西,我們最缺少的是品牌、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因此,我們要加快反向收購,用我們的優勢整合人家的資源,以我為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要以我們的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去整合人家的技術優勢和國際品牌、世界網絡。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未來的2004年,最大的商業機會在這里,最大的挑戰也在這里。《21世紀》: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把此作為整體戰略的一部分,你認為這是一個方向嗎?郭廣昌:以我為主參與世界競爭,這種被動與主動的調轉對于一個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國家也很重要,有一批企業已具備這種眼光和能力。作為政府,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積極支持企業實施反向收購戰略,使中國企業迅速具備全球化的眼光和能力。中國需要強勢的本土企業,一定要培養能在世界舞臺上一批舉足輕重的企業,從而在未來的世界經濟舞臺上掌握話語權。培養一批本土大型企業,讓他們在經濟復興中起到支柱作用,這是發展中國家在特定發展時期可以接受的一種戰略。在中國發展的特定歷史時期,有意識地扶持一批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讓他們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一定地位,這本身也是符合國家發展策略的。《21世紀》:政府應該制定怎樣的扶持標準?郭廣昌:實力和競爭力。實力就是這個企業在行業中有一定地位,競爭力是企業在技術尤其是在體制上有競爭力。現在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狼來了,我們要去競爭,但我們卻讓羚羊去,結果讓狼吃得精光;而沒有讓土狼——最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去競爭。沒有能夠在有限的空間里,讓民營企業成長,這樣的機會浪費掉了非常可惜。《21世紀》:那么,從操作上來講,目前中國企業實施反向收購戰略的時機是否成熟?郭廣昌:反向收購的可操作性很大。一是很多國外企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其競爭力已減弱,而中國企業正在成長起來,市場敏感度很高、成本控制力很強;其次,這些企業也有需求,主動退出,他想退出的恰恰有些是我們想進去的。在全球進行反向收購有巨大的空間。中國已形成大產業布局的行業都有可能實現全球資源的整合,如汽車業,尤其是汽車配件,為什么要等著他們來合資呢?我們買不了一線品牌,可以買二線公司品牌;家電業在出去設廠時也可以考慮直接收購歐洲的品牌。實現全球化品牌有二條路:一是自己努力打拼創造出來的;二是出錢買,把國際性企業與品牌納入我手中。至于實施海外戰略的時機是否成熟,我覺得應該讓企業有試錯的空間,試錯成本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我的想法是“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做都不做,怎么知道你的能力。只要民營企業發展起來,只要把中國的優勢發展足了,只要我們的資本實力增強了,中國企業就具備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中國企業不會輸,我們需要的是時間、機會和必要支持。這些支持包括國家政策、法律配套、國家戰略以及金融政策支持等。收購的前提是制度規范《21世紀》:復星今年的情況怎么樣?復星在頻繁的資本擴張中又是如何避免收購陷阱的?
郭廣昌:得益于宏觀經濟的發展,2003年對于復星集團是風調雨順的又一年,比預期多收了“三五斗”,今年我們醫藥、地產、鋼鐵三大領域都是豐收。越是豐收,我們越要提醒自己,在盈利的情況下如何做,冬天來了怎么辦。守住一個底線,在最好的時候也要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們經營的原則。正像前面所談到的,現在我們要利用這個絕好機會,迅速提高自己的全球整合能力。對于如何避免并購中的陷阱,復星在前期市場研發中,一直強調要找到一種有效的市場感覺,在進入一個行業前都用心去體會,將研究數字與悟性相結合。在預測投資未來時,我們不論是資金人力,都不滿打滿算,給自己留下騰挪的空間。我們有一個最簡單的投資原則:可以虧損,但不能莫名其妙地虧損;可以冒風險,但不冒不能承受之風險。我知道風險在哪里,最壞的情況是什么,就可以去冒;如果看不清楚,我不知道風險有多大,那就不能做了。對于合作者也是這樣,你再好的東西,不讓我看清楚,我是絕對不會做的。所謂好的溝通根本就是信息對稱。《21世紀》:溝通應該只是復星眾多收購案成功的一個因素,復星是通過何種激勵方式來爭取被收購企業管理層支持的?郭廣昌:一廠一策,一案一策,復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激勵模式。因為我們涉及的行業產業很多,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需要激勵管理模式不一樣,而且我相信人的需求也不一樣。
不過,我們有個一貫原則,那就是一個人只能在一個層面持股,不能在上下兩個層面持股,不能讓激勵對象產生角色混亂。另外,一定要給做決策的人即核心人物最核心激勵,如股權;非核心人員更多是從獎金工資來進行激勵。復星講究制度性,按照所有權到位,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我們所說的溝通也好協調也好,都是在法律框架內按規范運作,按游戲規則來運作,不存在你控制我我控制你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