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已經出了大批的經濟學家,也出了大批的企業家,但是,如果中國經濟要非常健康地發展,我個人認為還需要一批管理學家。
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奇跡,但發展經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增強國力,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認為這都是對的,但是發展經濟更主要的是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幸福的追求。而我們說增強國力也好,也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但事實證明,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不注意相關的協調發展就會產生失調,并產生嚴重的后果,中國政府也由此提出了人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或者叫可持續發展。當沿海經濟高速發展,內地經濟發展滯后,中華大地又出現了嚴重的失衡,中央政府又提出沿海與內地的平衡發展。人與生態的協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協調,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問題。關鍵是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發展幸福的協調。
這里,首先要弄清楚發展經濟與發展幸福的關系。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均GDP增加了一至三倍,但是美國人的幸福沒有增加多少,這引起了部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極大的興趣。以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為首的一批學者,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后發現,在貧困的時候,經濟的發展對幸福是有積極作用的;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經濟的發展對幸福的影響卻越來越小。美國的收入差距與幸福的相關程度并非成正比;日本在經濟增加了六倍以上,但是人們對幸福的滿意度也沒有增加多少,這就表明人均GDP超過一萬美金與幸福無關,這一研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但是,這并不等于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要發展經濟,而是說,既發展經濟又要發展幸福這才是我們的要求。
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什么我們不從現在做起,把幸福作為出發點,系統、全面考慮發展經濟,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加他們的滿意度呢?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比較具體的概念就是追求GDP的增長,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應該是有利于社會財富的積累而不是對社會的破壞,也不是犧牲了環境、濫用了資源,應該關心民眾的健康、教育及文化的發展,應該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誠信,人們對政府的公信度和滿意度,而絕不能做沒有發展的增長、不能持續的增長,以及危害社會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