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黃锫堅
from北京
“我們專訪了薄熙來、戴相龍和韓正”
劉尚哲第一次來中國是1990年亞運會,當時中韓還沒有建交。作為韓國《中央日報》的體育記者,他帶著好奇的目光走在亞運村的大街上。“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灰色黑色的,我走在街上特別顯眼,雖然面孔膚色和中國人沒有差別,但一看鮮艷的衣著就知道我是外國人。”
而1990年代末劉尚哲再次來到北京時,他已經和中國人沒有兩樣了。“有段時間我住在建國門的外交公寓,每次進大門,都被警衛攔住查證件。因為我的外貌、衣服和普通中國人已經沒有區別。那些高鼻子的洋人倒省了這個麻煩。”盡管劉尚哲身上的毛衣來自三里屯的服裝市場,但記者仔細留意他的無框眼鏡、精致發型和爽朗笑聲,還是能夠感覺到韓國特色。但這種特色恐怕和南方人看北方人、北京人看上海人時說的特色差不多。
“北京的好車越來越多了。1998年2月我在北京買了輛捷達。自己懶得開車,就雇了個司機。現在的北京,哪有雇司機開捷達呀,起碼也得是奧迪。”
劉尚哲現在是《中央日報》北京支社的社長韓國目前有三大報,人們簡稱“朝中東”,即《朝鮮日報》、《中央日報》和《東亞日報》,發行量都在200萬份左右。
“最近實在忙不過來,報道任務太重了。”由于中國經濟對韓國越來越重要,三大報在中國報道方面也展開了競爭。過去一兩個月里,劉尚哲和韓國原產業資源部部長一起,對中國部分省市領導進行了專訪。“我們在北部選擇了遼寧,采訪了薄熙來,在中部采訪了天津市長戴相龍,在東部采訪了上海市長韓正,南邊找了廣西的省委書記曹伯純,還采訪了海爾集團的張瑞敏、經濟學家厲以寧。中國這么大,各個地方的情況和政策不太一樣。很多韓國人希望來中國尋找商機,我們希望這些報道能讓韓國人了解中國各地的差異。”
從1992年建交以來,中韓經貿往來已使兩國密不可分。今年7月,韓國總統盧武鉉訪問中國時說,“每年,韓國人出訪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去年,兩國互訪人數達到了226萬人次,比10年前增加了近7倍。”“在經貿領域,我們兩國互為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去年兩國的貿易額超過了410億美元。最近,中國已經成為韓國企業最熱衷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
不過,韓國中小企業在中國發展也很不容易。劉尚哲說他看過一個調查,到中國做生意的韓國小企業,70%都虧損或倒閉了,20%能維持下去,真正賺錢的只有10%。
盡管對家鄉有些眷念,但劉尚哲顯然已經對北京的生活比較習慣。由于公司住房補貼制度的限制,他只能租房。但他認為如果長期發展,還是應該在北京買房。說起北京的房子,他也意見頗多。“北京的房價太高了。我們韓國人都覺得驚訝。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并不高,他們怎么買房呀?”
“我在中國如何成功”
在望京新城的肯德基店里,記者和崔賀麟侃侃而談,從語言上根本感覺不到他是一個外國人。1980年出生的他,已在中國待了7個年頭。1996年父親被大宇公司派到煙臺工作后,他就在那里上中學,后來考上對外經貿大學,現在在北京大學讀新聞學研究生。崔賀麟不但中文很好,英文也很棒,今年韓國總統盧武鉉訪問中國以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問北大時,都是由他擔任翻譯。
1999年時小崔曾在遼寧電視臺“酷酷韓流風”節目任主持人。不過,近兩年韓國文化沒有以前那樣熱鬧了。崔有些惆悵地說:“好像韓流有些退潮了。”
但他相信,韓國仍有許多產業具有領先優勢。“韓國青年人都喜歡做創新的工作。所以,韓國電影、電視劇、網絡游戲、時尚文化都很發達。”
目前,韓國“朝中東”三大報都開辟了專門欄目,介紹來中國做事的經驗和教訓,文章名稱往往是“我在中國如何成功”、“我在中國如何失敗”。有時候,這樣的文章甚至能上頭版。
關于韓國人如何在中國做生意,崔賀麟也滿腦子主意。他告誡說,韓國商人來中國有些盲目樂觀。“許多人覺得,中國人和韓國人相貌差不多,漢字雖然念不出來,但基本意思也能看懂,所以這里的市場和韓國沒有什么區別。實際上,中國文化和韓國很不一樣,尤其是做生意的方式。……要在中國做生意,還是要懂中文、了解中國文化。”
不過,一個不懂漢語的韓國人,也可以在北京很好的生活。崔賀麟帶記者逛了逛北京有名的韓國村——望京新城以及周圍的一些樓盤。這里有專賣韓國商品的超市、韓國美容店、眼鏡店、練歌房、化妝品商店、服裝店等等,商店里的服務員都可以用韓語交流。韓國村周圍鱗次櫛比地坐落著各種韓式餐飲店,而那里的常客多為韓國人。
除了望京,北京的各個角落也有韓國人的身影。據說一些韓國大公司的老板、首席代表住在北京郊區順義別墅區,因為那里距離美國人開的國際學校近,孩子上學方便;中等層次住亞運村、望京;而留學生多半住在五道口(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附近)。
隨著來中國的韓國人不斷增加,北京、天津、青島、沈陽、上海等城市先后出現了韓國城、韓國村。據“在華韓人會”的數據,目前在中國的韓國人約20萬名,其中15萬名為常駐中國的貿易公司職工、投資企業職員及其家屬,留學生為5萬名。北京已成為韓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北京的大小變動和許多在京韓國人生活密切相關。崔賀麟和記者談起SARS時期發生的一些趣事。在韓國最大的網站Daum.net上,有個記者寫了一篇報道談及北京的SARS,并分析說留學生回國可能會把SARS帶到韓國。這篇文章馬上引發了一場大論戰。論戰一方是韓國本國人,他們痛罵留學生不顧國家安危,把病毒帶回家鄉。論戰另一方是留學生,他們認為自己也是韓國人,當然有權利回去。崔賀麟估計,望京小區大概有70%的韓國人回國了,到了9月份,他們又陸續回到北京。“真是奇怪,韓國竟然沒有一例感染SARS。有人總結說,因為韓國人吃泡菜,泡菜里的大蒜有殺毒作用。有趣的是,有兩家專門制造泡菜的公司認為這是一個商機,馬上來中國,想推廣泡菜。最后也沒怎么把市場打開。”提起SARS時期的趣聞,小崔儼然是一個本地人。
“20年后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剛剛忙完安在旭在北京的演出活動,迷日企劃北京支社的經理金義京接受了記者采訪。留著精致的胡子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許多。
金義京在韓國讀高中時上的是一所外語學校,由于父親是韓國某電視臺駐臺灣的記者。他也選擇了中文,而不是當時比較熱門的法語、日語等。
在臺灣和加拿大短時間學習后,1997年他來到北京,進入人民大學新聞系。當初在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時,簽證官曾好奇地問他,“你為什么去北京念書呢?加拿大的大學不是很好嗎?”不過,今天他卻為當年的選擇深感慶幸。隨著越來越多的韓國公司進入中國,像金義京這種通曉雙方語言和文化的人是難得的人才。他至今仍記得父親當年的預言,“20年后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目前,在韓國,漢語已超過日語上升為第二外語。每一所漢語補習院均座無虛席、門庭若市,前來學習漢語的學生和公司職員不計其數。在鐵路和地鐵的報站廣播中,繼英語之后播送的便是漢語。現在,漢語補習班里不只是學生和公司職員,還有一些家庭主婦。
盡管在北京才6年多時間,但金義京已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在人民大學念書時,他就在一些韓國公司兼職。世紀末的網絡熱潮時,他為韓國的一家賀卡網工作。此后又幫韓國最大的食品公司“希杰”的牛肉粉做過市場推廣。2002年,金義京進入迷日企劃,為韓國許多演藝名人在中國的演出和推廣承擔經紀工作。
在金義京看來,對韓國人而言,中國第一、第二產業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大了。因為中國公司在勞動力、土地等方面都有成本優勢,韓國公司很難成功。即便是半導體行業,隨著中國公司的飛速進步,韓國公司的優勢也很容易喪失。而惟有韓國本土文化,永遠都是別人無法超越的。金義京選擇了最有國家特色、永遠不會被人超越的文化產業——幫助韓國影視文化在中國的推廣。
正如韓國總統盧武鉉訪問北京時所說,如今,東北亞地區正逐步成為全球經濟的發動機。該地區的GDP占全球的20%,再過10年或15年有期望超過30%。“東北亞將成為集生產與投資、金融與貿易、信息與技術為一體的世界‘繁榮中心’。到那時,北京的學生買張火車票就可以經平壤、漢城和釜山到東京旅行。這是一幅和平而富饒的‘東北亞時代’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