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新from北京
一篇報道可能會有2000萬人讀到,沒有任何一家報紙敢如此想象。
事實上,仍然沒有任何一家報刊雜志能把讀者群擴大到這個數字。然而,在網絡媒體大行其道的2003年,2000萬的讀者群已經不是問題。在這個新興的互動平臺上,中國媒體和
政府以及社會的互動效應達到了極致。
新浪網顯然是這個平臺的典型代表。根據中國社科院今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新浪網以29.1%的占有率,居中國網民經常訪問網站的首位,超過第二位10.8個百分點。按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定期發布的統計數字,目前我國網民已達7000萬。
因此,兩年前仍然被人們質疑為剪貼性新聞大賣場的新浪網,現在已經驕傲地將自己納入了傳媒的行列。“作為媒體,我們……”12月23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面對記者時,新浪網總編輯陳彤不時地以此為開頭。
剛剛宣判的遼寧黑社會頭目劉涌案件專題,在終審的最后兩天里引來了十幾萬條評論。劉涌案專題,只是新浪今年迄今為止所做的逾千個專題中的一個。“非典”、哥倫比亞號失事、伊拉克戰爭、孫志剛被收容致死、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天等,則是這上千個大大小小的專題中最閃光的幾個,而這些,正是中國傳媒改革漸顯成果的表征。
陳彤相信,其資料編輯、信息整合的能力,在中國網絡媒體界幾乎已無人能出其右。根據陳彤的粗略統計,國外媒體引自新浪報道或新浪網民評論的新聞逾千條,新浪網簡單的英文網站上,甚至還出現了上百條國外網民的留言。
如果說神舟五號升空的消息得益于政府有組織的釋出,“非典”專題顯示出政府對媒體監督的配合,那么孫志剛事件致使收容遣送辦法廢止的專題則充分表露了政府對民間聲音的積極回應。
但是,即使沒有專題,新浪網作為全國最大的報刊內容集散地,其快速、忠實的轉載能力同樣能夠告訴世人:新聞大賣場的監督作用和傳統媒體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1月5日,廣州《新快報》作為第二個關注“非典”的媒體,其“河源人赴廣州搶購抗生素?”的報道當日早晨9時32分就出現在了新浪網上。
3月31日,凌晨4時,正在上市途中的《北京青年報》的“北京紗布口罩連日脫銷”上網。
4月8日,尚未見攤的《京華時報》的“遼寧海城3千學生中毒3人死亡近百學生進京求醫”當日凌晨2時上網。
4月20日晚20時,在轉載即將出版的《財經》雜志的第一個非典特刊時,講真話的醫生“蔣彥永”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4月25日上午11時,“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一文從《南方都市報》轉載上網。
7月9日,當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再建新壩箭在弦上”上網。
……
上述被轉載的報刊都有各自的網站,但是其中任何一家的受關注程度顯然都沒有新浪網高,而這些轉載反過來又催高了新浪網讀者的忠誠度。
事實上,即使在媒體中,新浪網的新聞中心首頁也被不少編輯和記者設為了網絡瀏覽器的主頁。陳彤說:“中央電視臺在做伊拉克戰爭報道時,主持人面前的幾個顯示器中,有一個就是新浪的滾動新聞。”
也就是說,新浪網已經成為了媒體與媒體之間的傳播媒介。第一篇報道經過了新浪網的轉載后,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大量關注,其他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好奇和讀者的強烈關注度促使更多的媒體對同一事件進行高強度報道。新浪網就像一枚中子,通過轟擊一個個的原子后引發急速的、大規模的核爆效應。而陳彤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尋找對路的文章,然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