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4年彩電業要漲價的消息像瘟疫一樣在坊間快速流傳,并有不少媒體在推波助瀾。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還擺出了彩電漲價的種種理由進行求證,更有甚者給出精確的估計:明年彩電業在目前平均價格基礎上將大幅上揚,上漲幅度約為15%至30%。同時還“推而廣之”,對相關制造業做出大膽預測,認為很多耐用消費品,諸如家電、IT、通訊產品等也將同時上漲。
果真如此嗎?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當前一些原材料和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價格上漲?如何看待基礎原材料產品價格上漲對家電、通訊等傳統制造業2004年價格走向的影響呢?以筆者的觀點,明年以彩電為代表的傳統家電產品價格不但不會上升,而且還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空間!
不漲價的因素:購買力、庫存、競爭
從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來看,電子類的產品價格一直都呈下降趨勢,這種價格趨勢仍將會持續下去。由于技術進步、廉價材料的替代、大規模制造的形成促使這些產業的基礎原材料在整體產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斷下將。同時新技術發展必然促使生產企業減少,由于企業的減少則又形成更大范圍內的規模化制造。當前國內電子類產品亦是這樣。
從國內整個經濟運行形勢來看,水、電、煤、鋼材等基礎原材料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這顯然是近年來整體投資需求和基礎建設的大幅度提高所導致的經濟暫時的“滯脹”。在彩電業明年要漲價的輿論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由于經濟的“膨脹”,導致原材料的上漲,彩電業的價格也隨之上漲。這個看似有理有據的推論實則大錯特錯。當前原材料價格上漲只是階段性的,上漲幅度也不高,況且不少企業具備并已經囤積了大量的原材料以應所需。因此,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并不會影響到整機產品的價格上漲。
從顧客消費習慣和經濟學角度分析,對于傳統家電、電子類產品,消費者已經習慣了“買降不買漲”理性消費習慣,而家電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又比較大,一旦價格上升,這些產品的需求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對于在國外備受“反傾銷”困擾、在國內市場已經激烈競爭的國內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出口受阻,必然產生大量庫存,如何消化?靠漲價肯定不可能。國內彩電和手機等行業的主要消費群體已經推及至二三四級市場。這些市場消費者的價格需求彈性更大,加之更多的企業參與此類市場,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降價必然是首當其沖的工具。
最后,從企業競爭博弈的角度分析,目前國內家電制造業產能大量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中,企業的任何決策都要受到產業內其他企業的影響。以彩電企業為例,任何一個參與競爭的并具有一定“分量”的彩電企業都不會跳出來主動漲價,因為如果漲價,一旦其他企業沒有響應和跟進,該企業將失去眾多的消費者和較大的市場份額,從而使自身在競爭中陷入非常不利的地位。
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貶值,國際分工的完成這些都對中國制造性企業,尤其以彩電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構成了價格的壓力。但是,根據筆者的上述分析,漲價的可能性幾近于零。那么,難道中國家電企業只能坐以待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給企業支招:“隱性漲價”轉嫁壓力
面對原材料的價格上揚,企業并非束手無策,完全可以從容應對。家電企業可以通過自身消化、隱性地上漲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或者通過上下游資源和供應鏈的打壓來實現解脫。
首先,企業可以通過優化企業資源配置,降低市場營銷費用,大量裁員等手段實現企業內部管理和經營成本的降低以消除一部分“漲價”的壓力。其次,將漲價壓力隱性地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實際上反映了廠家比消費者擁有更多對產品的知情權,企業可以通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把價格上漲隱性地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比如在原材料的采購上,以前用進口的現在用國產的、以前用15MM厚的鋼板現在就采用12MM厚的鋼板;停掉那些沒有利潤的產品的生產,通過外觀處理加以改頭換面,在一定幅度內提高產品價格等手段來實現隱性的價格上漲;提高新產品推向市場的速度,以撇取策略賺取更多的利潤;減少傳統產品在整個銷售通路中的比重等等。第三,將“上漲”壓力轉嫁到企業上下游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和廣告供應商身上。目前一些大型的家電制造企業、通訊和IT產品的制造企業規模非常大,他們有很強的對于上下游資源的議價能力。他們可以通過對上下游供應商、廣告商競標、聯合采購、延長支付期等手段以緩解現金流、價格上漲和利潤減少的壓力。
值此元旦、春節來臨之際,“明年彩電業要漲價”謬論的制造者無非有兩個用意:一、趁節日來臨的時候透支未來的消費者購買力,試圖給2003年畫上所謂的“圓滿”句號;二、清理囤積的大量庫存,為逐步升溫的“數字家電”做前期的鋪墊。然而他們忘了,任何飲鴆止渴、違背產業發展方向的做法都只能會使企業更快地死掉!
作者:葉秉喜 龐亞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