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國資委高官稱,對于東北地區的中央企業來說,近期改革主要是減輕歷史包袱,轉機建制。
此前,中央“11號文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扶持政策中,也明確提出要減債卸負、提供財稅支持等。不還欠賬,東北國企便無法順利進行轉機建制;不轉機建制,東北便很難真正地振興。還欠賬與改產權互為因果。還欠賬是改產權的前提;改產權既是鞏固還欠賬成
果的需要,也是吸引資金流入東北的主要舉措,更是改善東北制度環境、更新觀念思想的基礎。
很多東北老國企的債務、離退休人員、冗員、社會公共服務等負擔很重。這些負擔通常是歷史原因形成的。如果不還清欠賬,老國企產權改革不容易進行,外資、民資會在巨大的歷史負擔面前望而卻步。另外,老國企也可能出現“效益軟約束”,管理層能找到推卸責任的借口:企業效益不好不是我的錯,是歷史原因。光是還清欠賬也不行。如果不搞產權改革,一些老國企今后仍會面臨各種難題,如所有者缺位、政企不分、委托代理人敗德、內部人控制、預算與效益軟約束等。通過產權改革,也可以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老工業基地的設備更新改造。目前不少老國企資本金嚴重不足,但國家已不可能再對一些競爭性行業投入資本金。
吉林省省長洪虎說,東北振興一是錢的問題,二是人的問題。還歷史欠賬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錢從何處來?很大一部分可以來自于產權改革,一部分得來自于中央政府的財稅支持。后者優先用于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個別老國企效益很好,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來消化歷史包袱,但多數老國企無法做到這一點。人往何處走?離退休人員、冗員、公共服務機構職員必須與老國企分離,轉而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或者接受財政資助。但要根本解決人員的安置問題要靠造血,通過產權改革來提高企業效率、改善經濟環境,刺激經濟增長,從而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國家投入一些資金(今年中央財政收入增長迅速),先還清一些試點國企的欠賬,再對它們進行產權改革,利用國有股減持、增資擴股來籌集資金。外資、民資大量參股、控股原來的老國企,企業資本開支也就有了著落。
有人認為東北振興的關鍵在于觀念更新,也有人說在于國家上新項目。其實不然。觀念是環境的產物,光靠宣傳沒用。人進入市場后,觀念就會自動更新。但老國企職工有功無辜,不能隨便地將他們推向市場,故要先還欠賬。由于國企多、存量大,東北改革也不能只改增量。上新項目不足以治本,無法盤活數額巨大的存量國有資產。東北歷史上對國家貢獻大,因而包袱也重。解鈴還須系鈴人。陳毅聰(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