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聿文
11月26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以下簡稱標普)依據公開信息對中國內地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予以評級,結果無一獲得A級評級,8家銀行被定為垃圾等級。其中中國銀行為BB+級、建設銀行為BB+、工商銀行為BB+、交通銀行BB、農業銀行BBpi、招商銀行BBpi、上海浦東發展銀行Bbpi、民生銀行Bpi、深圳發展銀行Bpi、華夏銀行Bpi、光
大銀行Bpi,廣東發展銀行以CCCpi級居末。
后綴“pi”的含義是表示該評級是利用已經公開的財務資料或其他公開信息作為分析的依據,就是說標普沒有與被評級機構的管理層進行深入討論或沒有采用不公開的資料。所以當這個“爆炸性”的消息公布后,銀行業一片嘩然。被評級的銀行大多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排在末尾的廣東發展銀行:“標準普爾從未與廣發接觸過,也沒有索要過任何數據信息,真不知道他們的評級是如何做出來的。”深圳發展銀行的一位人士也認為,標準普爾得到的數據不夠全面,有可能是“支離破碎”。而準備到海外融資的招商銀行感到有些擔心,因為這個評級結果無形中會影響融資成本。一位銀行界的人士更是對這個結果感到氣憤:“如果說我們的銀行都是垃圾銀行,那么外國的投資為什么還源源不斷?”
不過,拋開標普評級數據的來源問題不說,這“垃圾”等級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致使標普給7家商業銀行如此低的評價?
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普爾評級重在“質”上,而非“量”。而這些接受評級的商業銀行仍存在著較高比例的不良資產,也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運作。另外,像民生銀行這樣的股份制銀行目前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夠高,與國際上標準的銀行規范有差距。前不久在中國銀監會召開的國際咨詢委員會上,來自國外的委員們也指出,對于國有銀行改革,既要解決存量問題,也要解決流量問題,但最重要的是改善銀行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政府和監管當局則應該努力使之有更多的責任和內在壓力,促使其提高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
標普首次把評級對象擴大至股份制銀行,一方面說明海外投資者有了解中國銀行業服務狀況的需要,另一方面,標普還有他的“小算盤”:在中國制造影響力以盡快更深入中國市場。但評比的結果還是應當引起國內銀行業的警示,評級結果直接影響到中國銀行到海外上市、發債融資,而且國際戰略投資者對于中國銀行業實際狀況并不了解,他們在做投資決策時肯定會考慮評級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