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覺醒了嗎?2004年的中國將呈現出哪些更富新意的面貌?經過25年的改革之后,中國是否又處于另一個十字路口?阻礙中國前行的最重要的障礙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向世界表明,中國提供的機遇遠遠大于挑戰?
作為中國領先的商業媒體,《經濟觀察報》的觀察家年會,將邀請中國最頂尖的商業、學術領袖與高級政府官員,共同探討2004年中國的經濟走向,并作出某種或許過分大膽的
預測。我們期待,這種討論能夠增進世界乃至中國人自己對于中國的理解。”
12月20日--21日,本次年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新浪財經全程圖文專題直播本次會議。
以下是(專題論壇三:良性市場)白領服飾公司董事長苗鴻冰先生發表演講:
主持人:有人說奢侈品是市場經濟的發動機,奢侈品市場成熟就是一個經濟的成熟,賽特王總剛才詳細講述了過去十年多的風風雨雨,也講述了他們成功的一些心得。我們接下來兩位老總都是做高端人群的,他們感覺怎么樣,剛才提到白領集團董事長苗總給我們講一下。
苗鴻冰:大家早上好,剛才幾位嘉賓談了良性市場的問題,聽的過程中我也在學習,我感覺有三個問題,就是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者的關系,作為企業家來講,要想在良性市場中發揮好自己的作用,可能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比如政府做政府的事情,企業做企業的事情,消費者做好自己消費者的事情,良性市場就建立起來了。
從改革開放25年來看,現在活躍在企業界一些領袖人物,在二十幾天前,中國企業家雜志社舉辦了一個企業領袖年會,大概在年會上,包括這次經濟觀察報,觀察家年會組織的這些,活躍在企業的企業家們,主要的一批都是在30多歲到40多歲這樣的企業家,這批人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隨著改革開放,可能很多人從政府機關,從國有企業或者從自己大學畢業開始創業,或者是海歸,大家回來以后開始創業,重辦自己的企業,經過十年乃至于20年的努力,成就了一個企業家階層,這批企業家苦苦帶著自己的團隊和領導自己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成長,同時也造就了一批企業的領袖,他們受到了閃光燈,受到了鮮花社會的尊重和重視,但是回想25年來我們所走過市場,像茅教授講的一樣,在25年前我們吃一個花生都是奢侈品,但是25年以后,住別墅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開勞斯萊斯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比如說服裝,可能很多女孩子,都擁有路易登的手袋,或者很多人擁有阿碼尼的晚裝等等這些都成為市場進步的表現。
最近有一本書,大家都喜歡讀,而且大家都開展討論,是美國人寫的,翻譯出版是去年,今年熱起來在今年叫《體驗經濟》,這本書在扉頁寫了這樣的故事,利比卡媽媽過生日的時候,他的奶奶花了10到20美分買了做蛋糕的原材料,為他的女兒過生日。當利比卡長大以后,他自己過生日的時候,他媽媽打電話到蛋糕房訂了一個蛋糕,他所花費的投入是20美元,當利比卡老了,為女兒過生日,把活動交給迪斯尼公司,由迪斯尼公司組織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晚會,到德式的老農場,邀請他的孩子的同學一起去背草,走山路,養雞,養羊,最后過完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生日,而這生日他所花費的投入是148美元,從三個小故事來講,我們感受到了市場從最初的產品經濟轉變成到了商品經濟,因為產品最后有一個商標成了商品,商品經濟,最后又做了一個服務經濟,現在到了經濟形態最高級別,就到了體驗經濟。體驗經濟就是給顧客搭建一個平臺,讓顧客參與你的演出,在參與的過程中,你賣給顧客不光是產品,連同服務,連同體驗一起賣給他,影響了他很長一段時間,這次一個活動讓他興奮很長時間,甚至影響到他的孩子。這個小故事和這本書給我很大的感受,如果在市場過程中,如果企業提早意識到體驗的重要性,可能對未來你所領導的企業會有很大的幫助,不要僅僅把一個產品或者一種服務賣給顧客,要賣給顧客除了產品以外,更多是體驗,因為體驗將影響他一生,甚至于影響到他的下一代,包括麥當勞,為什么把店裝成那樣,包括我們的物美,包括賽特,為什么能夠在零售渠道做出目前的業績,正是因為他不光賣的是產品,他賣的是一種體驗,作為任何的企業家,如果及早把體驗的概念植入顧客頭腦中,就是企業的盈利,這是十年來,我們所經受的一種感受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