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3:
2003年前11個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金額為9.47萬億元人民幣。據目前的交易情況來看,全年交易額達到10萬億人民幣的可能性非常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認為,中國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和國際上相比已經遠遠
落后了,對于目前國內是否要發展期貨市場的討論,成思危作出了相當肯定的回答
展望2004:
傳統的商品市場推動了商品期貨的誕生,金融市場的發展則使得金融衍生品期貨應運而生,這一切都意味著,期貨市場的發展需要緊密跟隨經濟的發展
期貨合約是最規范而且最成熟的風險管理工具之一。從這一意義上說,未來期貨市場的發展必然會突破現有品種框架的束縛
國際金融報記者 安明靜 發自北京
臨近歲末,中國期貨業協會傳來捷報:2003年前11個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金額為9.47萬億元人民幣。據目前的交易情況來看,全年交易額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個數字讓期貨界興奮不已,因為它相當于1995年期貨市場最輝煌時期的交易記錄。當時全國有近30個期貨品種,而現在只有7個。
更重要的是,目前整個市場的正常與規范,三家交易所雖都在今年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風險,但情況的發展都處于監管體系的控制之內。權威人士判斷,中國期貨市場已步入規范發展軌道。
變化引人注目
今年,中國期貨市場正在發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變化。
第一,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被視作期貨市場的重大利好。該司法解釋為期貨公司的發展營造了良好公平的司法環境,結束了期貨公司為整個期貨行業不規范買單的歷史。由于期貨交易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期貨糾紛的審理比較困難,長期以來期貨公司普遍官司纏身。
第二,證監會期貨部對期貨公司全面推行保證金封閉運行,今年的計劃是在2/3的公司完成此項工作。由于目前期貨公司只能從事經紀代理業務,挪用保證金并發生嚴重虧損的可能性不大,鑒于證券公司保證金黑洞的問題,對于監管者來說,防患于未然似乎比較明智。
第三,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3月28日宣布推出強筋小麥期貨合約,該合約被視作原有小麥期貨的衍生產品。
第四,在期貨界的壓力與參與下,國家質檢總局7月8日發布新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規范》國家標準,以取代2002年舊標準。舊標準被指責將批發市場進行變相期貨交易的行為合法化。
第五,中國期貨業協會頒布實施《期貨從業人員執業行為準則》,成為國內期貨業第一部行業性的從業人員行為規范。
發展成為共識
越來越多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已經開始對期貨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認為,中國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和國際上相比已經遠遠落后了,如果光是監管光是防范風險不去創新,金融也無法形成競爭力。對于目前國內是否要發展期貨市場的討論,成思危作出了相當肯定的回答。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曾撰文指出:雖然近20年來,經濟水平的發展在制度環境上為期貨行業由傳統的服務行業向產品開發的高端鏈條邁進作出了大量的改進工作,但中國期貨業的法規邊界基本上還是把期貨業限制在八十年代以前傳統期貨業的活動空間。期貨公司向機構和個人提供傳統期貨交易場所和技術咨詢,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服務費。這是現代期貨產業界中低端鏈條上“手工作坊”式的經營方式。
回顧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看出這樣的發展軌跡:傳統的商品市場推動了商品期貨的誕生,金融市場的發展則使得金融衍生品期貨應運而生,這一切都意味著,期貨市場的發展需要緊密跟隨經濟的發展。
期貨市場資深分析家李磊預期:“凡是需要管理風險的市場,都潛在地存在對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而期貨合約正是最規范而且最成熟的風險管理工具之一。從這一意義上說,未來期貨市場的發展必然會突破現有品種框架的束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