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危險的土地
對于長三角這個經濟發展迅速而土地資源逐漸貧乏的地區,土地,永遠是第一焦點
□本報記者張立偉
經濟發展需要資源——主要是土地資源,這種需求導致2003年出現“圈地”、“拆遷”運動以及相應的流民、反拆遷的出現。在經濟發展異常迅猛的長三角,這種現象最為普遍,而我恰恰在5月來到上海目睹了這一切。
上海:拆遷的標本
5月底,上海“周正毅案”爆發。靜安區“東八塊”58號地塊的2159戶拆遷代表沈俊生等6人,控告靜安區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周正毅涉嫌違法交易,并剝奪原住民回遷的權利。
本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曾到過一家拒遷戶,是一位得了癌癥的中年女教師,她躺在床上,屋里臟亂不堪,她告訴記者,如果她家被遷移到郊區的話,她的工資不夠支付她和兩個孩子到市內工作、讀書的路費和餐費,而她的丈夫已經下崗。
記者最近在采訪上海相關房地產專家時獲悉,上海各區都希望更新老舊的建筑,把工薪階層安置到郊區,既能帶動經濟發展,更適合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但那些在市內有低收入工作的百姓,工資去除上班成本后,可能不如在家吃低保合算。
政府組建的拆遷公司收到的拆遷費用,包括政策規定的部分和房地產開發企業補助的一部分,但公司在給予拆遷戶補償時有彈性,一些地塊的住戶獲得較高補償,而另一些地塊的住戶只獲得規定的部分。其間產生一些“黃牛”,可以疏通政府關系獲得更多的補償,“黃牛”要從多出的部分抽取一半利益。
拆遷暴露出的問題在于市民擁有自己房屋的所有權,但在拆遷時卻無法與商業開發商進行價格談判,甚至,幾乎所有訴之法院的市民拆遷官司沒有勝訴的案例。因此,全國各地陸續出現因拆遷自殺的事件,對于收入很低的百姓來說,住房是他最大的財產。而對于市政當局來說,市區土地的批租和建設更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周正毅案件并不像外界流傳的那樣無影無蹤或者將要結案,根據記者不間斷獲知的信息,案件仍在調查過程中,正逐步擴大,其中也有土地問題;其他一些地產商也在接受調查。當然,這些經濟案件是綜合性的,土地并非重點,但周正毅被拆遷戶告發,應該是中國拆遷糾紛規模公開爆發的開始。
長三角:圈地運動
由于上海土地資源的匱乏,逐步擴大的工業用地導致上海有100萬失地的農民,但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失地的農民可能被吸納,問題并不突出。
記者最早關注的是無錫這樣迅速發展的城市,城市化過程中不斷包圍農村,村莊的土地和資產如何處理。因為農村土地產權屬于國有,根據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擁有自己土地30年使用權和轉讓權。如果農民轉為城市居民,自己的土地如何處理,包括集體財產,這些都沒有法律規定。無錫把這些集體土地和財產交給村里股份經濟合作社,量化到農民手中,而土地由合作社建設廠房出租給外商。
無錫的這些農民還是幸運的,記者在昆山調查發現,大片土地上的很多村莊都消失了。市里面、區里面、村里面都在圈地建設開發區,競相壓低土地價格,而持有土地使用權的農民并不能參與到交易中去,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出賣土地的都是各級政府和村組織。
記者在昆山的村莊里聽到的都是抱怨,他們所得的補償很快在飛漲的房價和消費品價格中貶值,而這個市未來幾年可能就沒有農業用地。在蘇南蘇北之間存在倒賣土地指標現象。在浙江一些地方,一些流民出現。
發生這些問題的實質是產權問題,就是說,農民土地和拆遷住房的產權利益得不到保護,而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發展經濟需要的土地資源不斷剝奪這些權利,侵害他們的利益。而不是作為市場的協調人,讓供求雙方自己交易。
由于各地圈地運動大規模爆發,最終國土資源部門開始連續執法檢查,剎住了可能引起經濟過熱的圈地風潮。
而那些受到侵害的農民和拆遷戶呢?政府對于圈地運動以及拆遷問題的重視似乎都是從執政的角度出發,關注的是隊伍腐敗以及經濟健康,第一著眼點不是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為什么出現這些問題以及帶來的社會問題,如果法律和政策保護并落實了農民和拆遷戶的利益,官員腐敗和危害經濟的圈地運動可能不會存在,至少不會普遍性的存在。
對于長三角這個經濟發展迅速而土地資源逐漸貧乏的地區,土地,永遠是第一焦點。
張立偉2003年主要作品:
《周正毅“上海王國”崩塌》、《長三角膨脹:把徽贛也拉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