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股市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盡管股民仍然是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全年股市也依然在箱底運行,但股市實則出現了很多變化,如果眾多機構預測的股市2004年轉牛成真,這些變化也許就成為了某種信號。
不得不講的故事
全流通在2003年好象真的成了鬼故事,一遍一遍地在股市翻講,如果把這些版本串起來,可以發現2003年股市的高潮幾乎就在于此。
年初的股市并不慘淡,應該說滬深股市是以其慣有的暴漲暴跌形態拉開了2003年的序幕,兩市在開市遭遇三連陰并創出近3年新低后,爆發出一輪排山倒海的強勁上漲,樂觀者一路歡呼牛市將至,遺憾的是牛市的氣息沒多久就飄散了,股市一直低位盤整。全流通這個老話題從年初至此也就只是微風徐徐的探討。
風雨忽至是因為7月份一則來自國資委的傳聞震動了市場。消息稱,國資管理部門正在抓緊起草《企業國有產權轉
讓暫行辦法》、《上市公司國有股流通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與《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相配套的法規和規章。而備受關注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流通暫行辦法》將于8月份正式頒布,要推出“三三對等減持法”,即上市公司國有股30%按凈資產值在二級市場配售減持,30%劃撥社保基金擇機上市流通,30%在二級市場由國資委轉讓,剩下10%暫不上市流通。這則傳聞傳出,市場大為震動,盡管國資委馬上出來辟謠,市場最終確認這一消息只是個人學術研究,不過戲劇性的是股市此后一路陰跌。到了統計數字越來越難看的時候,股市大討論風生水起。這一輪股市的大討論異常熱烈,參與者甚眾,專家學者、券商、媒體、投資咨詢公司、股民、網友都紛紛發言。股市熱烈的討論主要圍繞著股市低迷原罪何在及股市向何處去兩個話題,各方意見潮涌而來,專家們開出各種藥方,有人呼吁不再發行新股,讓股市休養生息,有人認為需要約束上市公司、整肅券商,有人質問股市走到今天誰應該負責。一些意見引起強烈反響,例如“股市為什么失去吸引力”、“證券市場正在邊緣化”的討論尤為引人注目。盡管各種意見紛紛雜雜,不過多數意見都直指全流通問題是股市的病灶所在。
隨著討論,市場對全流通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個時候,股市的氣氛甚至顯得悲壯,市場開始敦促全流通政策出臺。11月,關于全流通的又一個故事掀起了新一輪高潮。10月30日,中國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在“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股權割裂的制度設計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發展,這個問題不解決,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動。”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證監會官員首次提出要積極穩妥解決全流通問題。11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公開發表了題為《積極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署名文章,指出“在解決如股權分置、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不流通等問題時,必須切實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市場對證監會的態度表示出熱烈的歡迎。微妙的是,11月12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記者招待會,強調國有股減持和國有股流通并非一個概念,并表示目前還沒有找到能為大家接受的減持辦法。此言一出,股市嘩然,上證綜合指數13日跌破投資者心理底線,創四年來新低1307點。11月19日,李青原重新強調,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是實現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突破點。滬指隨即又從1312點上攻到了1394點。11月22日,一篇題為《全流通新政:歸去來兮產權時代的“股市本色”》的報道引起市場極大反應,24日上證指數大漲了42.45點。該文稱:“經廣泛征求意見,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股東配售試點的新思路已經初步形成,并已向中央高層匯報。”不過,隨即就又有媒體辟謠。國資委和證監會的不同詮釋、對各種方案的揣測顯得全流通問題更加撲朔迷離。
全流通新臉孔
全流通是道繞不過去的坎兒,盡管幾年來關注資本市場的專家一直為此呼吁,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值得關注的是,在2003年這個老問題似乎出現了些許新變化。
對市場來說,全流通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似乎不言而喻。此前,股市是聞減即跌,但是今年11月行情很顯然轉變了,全流通成為利好,即便和7月份的全流通傳聞引起的市場波瀾相對照,也可以看出,股市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進入11月份,市場開始呼喚主管部門出政策。為何有如此轉變,直接的前提應該是市場就應該盡快解決全流通問題基本達成了共識。顯然,市場利益各方開始相信,到了該解決全流通問題的時候。一方面,股市持續低迷,的確到了推不動的時候。兩年多的時間里股市流動市值蒸發了6000多個億,很多投資者離場,直接融資的比重也發生了逆轉,前幾年是增長態勢,2000年直接融資占15%以上,但2002年僅占4.2%,急劇萎縮。超過100只股票創出入市以來最低價,一些個股H股股價都反超A股。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近兩年來滬市大盤成份股虛增指數的作用,加劇了指數的不對稱和失真性,實際上,如今指數的真實水平已跌至1000點以下,“千點論”已經噩夢成真。慘淡的氣氛下,很多投資者開始認為長痛不如短痛,與其慢慢煎熬著滑落,還不如一次性拿出方案,從此面對一個干凈的市場。另一方面,有業內人士認為,全流通的經濟背景有了變化,全流通意味著跨越,這是和國有企業改制的背景相符合的。非流通股已經被當成香餑餑,一些人擔心,隨著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資產改組改造的步伐加快,一些資金在等待低價并購3.5萬億的非流通股,如果不盡快解決這個問題,資金不會進場,這意味著市場可能還要下跌。
今年在全流通問題上出現的另一個新變化是監管部門開始有了積極姿態。李青原10月30日在“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正在制定證券市場白皮書,雖然此后諸多媒體對這個白皮書進行了各個版本的真假難辯的解讀,證監會未再度回應。但是與以往的態度相比,令投資者心生期待。而且,更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尚福林的幾次講話都談到了保護投資者利益,這應該意味著股市向好。
當然,解決全流通問題,決非可以一蹴而就。一個滿足各方利益的完美減持方案恐難出臺,而全流通問題是個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很多部門協同,有業內人士也表示擔心諸多部門之間能否很快達成一致意見。不過,在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吳曉求教授等一批專家看來,全流通問題不解決,2004年股市仍難轉勢。(17C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