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和青島啤酒締結排他性聯盟、嘉士伯收購華獅啤酒、英特布魯參股珠啤和SAB收購哈啤、華
潤集團并購藍劍之后,上周五,重慶啤酒(600132)控股股東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蘇格蘭紐卡斯爾啤酒股
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重啤集團與蘇紐公司關于公司股份轉讓協議書》。蘇紐公司將以每股10.5元人民幣的價格受讓重啤集
團所持有的國有股5000萬股,轉讓價款合計人民幣5.25億元。
-武漢證券余凱
規模小制約公司發展
從產業發展來看,中國的啤酒業已經經過了快速成長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重慶啤酒也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
競爭。每年不到30萬噸的產銷量,不但在規模上無法與華潤、青啤、燕啤三個全國性巨無霸相比,即便是與同樣坐鎮一方的
珠啤、哈啤等地方企業相比,重慶啤酒的規模也較小。盡管規模并不是啤酒企業做大做強的唯一要素,但公司如果想在啤酒方
面有所建樹的話,目前的規模水平偏小仍是一個制約因素。
事實上早在2001年10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華潤集團總經理寧高寧就向外界宣布華潤啤酒的下一
個并購目標就是重啤。在華潤步步進逼下,重啤的掌門人華正興感覺到了陣陣寒意。面對華潤啤酒和藍劍啤酒的聯手局面,華
正興不得不思考一個現實問題:重啤如何突出重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重啤使出了“借力打力”的招術:2002年3月公
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與湖南國人環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梁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5100和6000萬元,組
建湖南重慶啤酒國人有限公司和寧波重慶啤酒大梁山有限公司的議案。再加上之前已在江西的投資,公司的“沿長江流域發展
戰略”開始逐步實施。但相比早已在此布下重陣的燕京啤酒(000839)與青島啤酒(600600)重慶啤酒的地域
擴張效果恐怕難以令人樂觀。
兼并收購是大勢所趨
從近兩年我國啤酒業的演變格局來看,隨著華潤、青啤、燕啤三大巨頭鼎立之勢的初步形成,珠啤、哈啤這
樣的二線啤酒企業紛紛加強了與外資大鱷的合資動作,以避免被鯨吞的命運。2002年11月,比利時英特布魯公司以1950
萬美元收購珠江啤酒24%的股權。2003年6月3O日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團南非SAB透過其子公司GardweII
以6.76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哈爾濱啤酒(0249.H.K.)29.64%的股份,成為哈啤第一大股東。此次收購重
慶啤酒股權的蘇格蘭紐卡斯爾啤酒公司成立于1749年,為世界第六大啤酒釀造和經銷商。而在此前,重慶啤酒和紐卡斯爾
早就有過技術和其它方面的合作。該公司繼和重慶啤酒合作生產麥克王啤酒之后,又于2002年初同重慶啤酒合作成立酒吧
產業開發公司,紐卡斯爾啤酒公司出資400萬元,占40%的股份。顯然,此次雙方在合作上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一方
面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則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種種跡象顯示,國際啤酒商開始了第二輪進軍中國市場的浪潮。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外資看好潛力無限的
中國啤酒市場后,50多家洋啤酒潮水般地涌來,全面進軍中國啤酒市場,當時國內的大多數大中型啤酒企業被外資控股或收
購。到90年代中后期,因中國啤酒地方保護色彩濃重、價格大戰硝煙彌漫等一系列惡性競爭,導致絕大多數外資啤酒企業“
水土不服”,退出中國。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游戲規則的改變,關稅門檻的降低,特別是稅制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實施地方保護的
政策杠桿和財政手段大大削弱,由此帶來的市場形勢的變化,將使中國啤酒業逐步向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更為重要
的是,中國啤酒市場呈現了飛速發展的態勢。
除了前述的英特布魯參股珠啤和SAB收購哈啤,還有以下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合資動作:2002
年6月,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簡稱A-B公司)和青島啤酒締結排他性聯盟,并且在當年10月,青島啤酒向A-B公司發
行定向可轉換債券。如果A-B公司全部行使,那么將在7年后獲得青島啤酒27%的股權。2003年1月,嘉士伯以8500
萬元收購華獅啤酒。2003年4月,英特布魯以3500萬美元收購浙江開開集團啤酒業務70%的股權。2003年6月
,嘉士伯以2.2億元的價格收購大理啤酒。據最新消息,粵海啤酒(0124.H.K.)和母公司廣東控股于2003年
11月20日與全球啤酒銷量首五位之一的荷蘭啤酒巨頭喜力以書信的形式訂立一項協議。粵海將增發1.467億新股。喜
力將合計購入粵啤21%的權益,其中舊股及新股各占一半。另外,日本啤酒業也正在加強在華業務,日本三得利株式會社與
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的三得利啤酒(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三得利”啤酒銷售量約占上海啤酒市場的40
%左右,已成為上海市場銷量最大的啤酒品牌。日本麒麟啤酒公司目前正在與我國一家尋求國際資本支持的啤酒集團秘密磋商
。
綜觀外資再次進入中國啤酒業,與第一次浪潮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更加注重發揮資本的能量,高舉起了“
聯合”的大旗,目標主要瞄向了極具優勢的強勢企業。對國內的啤酒商來說,外資強大的資金實力正是自己所缺乏的。而對外
資來說,第一次登陸中國既然因“水土不服”而退出,第二次進入何不與中國啤酒強企強強聯合呢?這種優勢互補,正是外資
再次登陸中國啤酒市場,也是“競合”所需要的條件。
啤酒業何去何從?
而從全國啤酒市場格局看雖然青啤、燕啤、華潤在產量上遙遙領先但事實上三大啤酒企業年產量總和占
全國總產量的比重不足25%,啤酒行業仍是一個零散型產業基本上呈地域性分布缺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品牌銷
售量最大的青島啤酒2002年的全國市場占有率僅為12.8%。與百威啤酒雄霸美國半壁江山的強勢相比,雖然中國是全
球最大的啤酒市場但是它是由許多個相互隔離的市場所組成。隨著中國加入WTO,這些相互獨立的市場漸漸開始融合了。
中國的啤酒市場今后是向美國式的以品牌為主的市場模式發展,還是向德國式的品牌林立的模式推進,也許2004年是見分
曉的關鍵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