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瓊
插圖/廉子健
在市場經濟下,擔保是企業的一種很正常的經營行為,尤其是上市公司通過擔保可以更為方便更為快捷地獲得銀行資金,促進企業發展。然而近年來,銀行被上市公司擔保拖下
水的情況屢見不鮮。
透支信譽套取貸款
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它是優中選優才上市的,所以它的信譽通常要比普通企業高。作為上市公司它有著其它企業所沒有的證券融資渠道,相對于其它類別的企業而言,其貸款風險還是較低的。為此,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銀行希望有上市公司為貸款提供擔保的心理,大肆互保套取貸款,致使不少由上市公司擔保的銀行貸款,成為風險最大的貸款。最終受到損害的只能是銀行,是中小股民。可見,在我國企業整體信用脆弱的今天,銀行的信用擔保貸款制度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上市公司間互保大多數是信用擔保,以前由于沒有退市機制,因此將貸款貸給上市公司,并由其它上市公司來擔保,對銀行來說,還是很安全的,但現在退市動起真格的了,而且爆發了銀廣夏、啤酒花等事件,上市公司的信用已倍受質疑,因此銀行要特別關注其在上市公司的資金安全問題。
事實上,作為銀行貸款資金安全保證之一的擔保,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讓銀行貸出資金獲得安全保障,相反在互保的公司之中,如果有一家公司出現償還困難,勢必會影響到其他企業的生產經營,甚至會導致多個企業同時步入困境,而銀行所貸出的資金也不能保證全額收回。如ST長控2000年中期凈資產只有365萬元,但該公司對外擔保額卻高達5.3億元,是其凈資產的145倍。
其實,是銀行過度迷信上市公司的信譽,才為上市公司亂擔保、亂貸款創造了條件,甚至為一些大股東利用擔保從上市公司掠奪資金帶來了機會,導致上市公司變為“提款機”。
上市公司陷入“互保圈”
上市公司申請貸款時,會請求其它上市公司提供擔保,而上市公司不可能只讓他人為自己擔保,而不為他人擔保。此外,要求提供擔保的又多為子公司或有業務關系的企業,再加上地方行政干預,處于關系網中的上市公司就很難推脫,長此以往,就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擔保鏈”。
上市公司陷入“互保圈”,其對公司的負面影響不斷顯現。首先是拖累業績下滑。比如,ST環保近日就披露,預計公司利潤可能因對國嘉實業的兩筆擔保減少1133萬元。而啤酒花由于擔保事項,自今年11月25日起公司被戴上了“ST”帽子。其次,引來大量的訴訟糾紛。據統計,2002年上半年,因擔保而涉訟的上市公司大約有40家,涉訟案件60多起。很多公司陷入沒完沒了的訴訟漩渦。不但有像ST中西、ST興業和ST國嘉等一批ST公司接連發布擔保訴訟公告,還有像中關村等一些一直不錯的公司也被訴承擔連帶責任。
惡意擔保直擊信貸軟肋
在頻頻爆發的上市公司對外惡意擔保,將上市公司當成另類“提款機”的案例中,市場一直將譴責的焦點集中在上市公司及其相關決策人身上,卻忽略了該類擔保交易中另外一個關鍵的角色—————銀行。在以借款方、上市公司、銀行組成的擔保體系中,銀行的作用同樣非常關鍵;在某種程度上,銀行在惡意擔保中的責任應該更大,它是結果發生的前提。
從一般擔保的角度看,任何公司對外擔保都會把防范風險放在首位。而目前上市公司對外擔保出現問題,往往多是由于給關聯方進行了巨額擔保,在這種情況下,防范風險已不再是首位,圈錢成為首要目標。另外,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也給了違規擔保創造了條件。這從一個側面暴露出銀行在信貸管理上存在諸多不足和漏洞。對銀行來說,擔保作為貸款的一個輔助性條款,銀行在進行貸前調查的時候,往往不如貸款本身調查得仔細,也就會給亂擔保鉆了空子。
在一個有擔保方參與的完整的貸款過程中,銀行負有對被擔保人和擔保人資信情況實施全面調查的責任。雖然擔保人只有在被擔保人無法償還貸款時,才需要出面承擔連帶償還責任,但是這并不說明,任何企業都具備擔保人的資格。其實,上市公司通過與關聯企業互保,從銀行獲得借款時,其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都留有記錄,所有商業銀行通過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都可以查詢到上市公司的貸款情況、償還情況、對外擔保情況等等,并能計算出上市公司的累計貸款數額和擔保數額。然而面對上市公司大量擔保和借款,相關銀行卻視而不見,無視風險之所在。
擔保鏈動搖金融安全
上市公司擔保作為一種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泛濫的擔保和惡意的擔保將產生巨大的金融風險,最終將動搖區域性金融安全。上市公司亂擔保或互相擔保造成的金融風險已經在福建板塊、周正毅事件和近期的啤酒花事件等案例中充分體現出來,這不僅為其他上市公司敲了警鐘,也給銀行敲響了警鐘。
現在許多上市公司之間、上市公司與其母、子公司之間或關聯企業之間形成的“擔保鏈”。假如鏈條中的某個公司出現違約,就很容易把其他擔保人拖向非常危險的邊緣。據不完全統計,一家上市公司擔保出問題至少要連帶4家其他上市公司。在以啤酒花為核心的“擔保鏈”中,共涉及到天山股份、匯通水利、友好集團、新疆眾和4家新疆上市公司,互保額度總計近6億元。隨著啤酒花的倒下,其帶給地區金融機構的傷痛是巨大而且長遠的,也許一些金融機構會因此而一蹶不振。
做大企業,必然要有資金支持,除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外,很多上市公司的確還需要銀行的間接融資,而擔保貸款無疑有助于公司開展融資業務。然而,惡意擔保和虛假擔保的存在,已令銀行不寒而栗。解決違規擔保問題,除了從法律法規上加以規范外,銀行更要建立起有效的約束管理機制,以增強銀行的風險識別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徹底校正不良擔保形成機制,使銀行業健康發展,確保區域金融安全。
《市場報》 (2003年12月13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