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司帆
被溫家寶總理稱為“農村第三次重大改革”的農村稅費改革最早和兩個人有關。一個是有“農村稅費改革第一人”之稱的現年近70歲的何開蔭老人,另一個就是時任安徽渦陽縣新興鎮鎮長的李培杰。
起源:何開蔭和李培杰的故事
何開蔭是從1985年開始關注農村稅費問題的。安徽在全國率先實行“大包干”后,該省1984年農民增產增收達到高峰。但1985年后糧食生產出現4年徘徊,農民負擔加重、收入增長艱難的趨勢開始露頭,到1987年已經很明顯了。
“沉重負擔來自各種收費、集資、攤派,有的有依據,更多的是各種名目的亂加碼,一些干部自己瞎想出來的。這是農民負擔的根源。”何開蔭說,通過大量調研,他開始呼吁改革農村稅費,把合理的收費用稅的形式固定下來,依法規范征收。
1988年,何開蔭寫了《農村第二步改革出路何在》,提出農村稅費改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突破口,引起一些中央領導和政策研究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找何開蔭去中南海做專門匯報,要求他拿出可行性方案,在一個縣哪怕是一個鎮搞試點。
之后,1992年,安徽渦陽縣下面的一個鎮———新興鎮秘密搞開了試點,F任渦陽縣民政局副局長的李培杰對記者說:“1992年6月我當上新興鎮鎮長,那時候,農民的負擔已經很重了。1990年到1992年,鎮里各村的人均負擔少則140元,多的達190元,平均也有170元。而當時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600元!”
1992年12月20日,新興鎮的大小村莊都貼上了鎮人民政府發的布告,這份印著鎮長李培杰大名的布告宣布:從1993年起,全鎮實行“土地承包稅費征收制度”———稅(費)提留金額承包,農民每畝承包地全年上交30元(夏秋各半)。不準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向農民攤派或增加提留款。
1993年,低調運行的新興鎮“稅費承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以往一年到頭反復催要也難收齊的稅費,變成了農民按合同自覺上交。全鎮沒有敢亂收費的,群眾見了干部都有說有笑了。
看到這種情況,臨近的丹城鄉也開始秘密學起了新興鎮的經驗。但好景不長,1993年4月27日,渦陽縣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撤銷新興鎮和丹城鄉人大通過的施行稅費改革決議。
實施:一篇內參
1993年年中,渦陽縣信息科科長王偉將新興鎮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的信息報到省里,新華社安徽分社的一位記者很快將其寫成內參,并在《半月談》內部版上發表了寥寥數十字的消息,《安徽日報》也在當時進行了小篇幅報道。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
1998年一位中央領導到安徽農村視察后指出,要改革和規范農村稅費制度、探索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1999年初,財政部、農業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起制定出《關于農村稅費改革的意見》。這一年,安徽省濉溪、來安、望江、懷遠等四個縣按《意見》確定的方案進行了試點。在總結試點縣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有關部門對試點方案微調后,確定安徽省作為全國第一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份。渦陽縣也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稅費改革試點縣”。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在安徽全省和由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少數縣(市)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從而拉開了農村稅費改革的序幕。
2002年3月5日,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開幕式上,原國務院總理朱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向海內外宣布:“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今年將在安徽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后再行展開。”
4月13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親自到會做動員講話,開宗明義地提出:稅費改革,是建國后我國農村繼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第三次改革。
2002年4月,國務院決定把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2003年4月3日,溫家寶總理明確指出,今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將在全國范圍推開。
成效:一位“農村組長”的數據
農村稅費改革的內容被高度概括為“三個取消,一個逐步取消,兩個調整和一項改革”:即取消屠宰稅,取消鄉鎮統籌款,取消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用3年的時間逐步減少直至全部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政策、調整農業特產稅征收辦法,規定新農業稅稅率上限為7%;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辦法,以農業稅額的20%為上限征收農業稅附加,替代原來的村提留。
它的推出,大大減輕了長期壓在農民身上的沉重負擔。據統計,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前,我國鄉鎮財政部門要從農民的手里收取300億元的農業稅,600億元的鄉統籌、村提留,再加上亂收費,大約從農民那里一年要拿1200億元,甚至還要更多。這一次的稅費改革,就是要把收取的300億元的農業稅提高到500億元;把其他的鄉統籌、村提留的600億元和亂收費一律減掉。遇阻:鄉鎮財政困難
不過,農村稅費改革加劇了鄉鎮財政困難。因為鄉鎮財政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農村稅收。記者了解到,鄉鎮財政支出中最大的一塊是中小學教師工資,占鄉鎮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44.8%,占財政供養人員工資總額的比重平均為75.2%。停止教育集資后,農村中小學的基本建設投資沒有了來源,必將使農村教育的發展受到限制。同時,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組織,還有如修路、造橋、衛生文化事業等都受到了影響。
于是,2001年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暫緩擴大農村稅費制度的改革試點。2001年7月份,朱基冒著酷暑到安徽考察。在這次考察中,朱基指出,原本希望搞得快一點的稅費改革面臨相當難度,在全國全面推開這項改革還存在很大風險。經過慎重考慮,200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做好2002年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宣布,國務院決定,“積極穩妥,量力而行”,把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2003年4月3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明確指出,今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將在全國范圍推開,取消農業特產稅,應該成為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的又一項重要措施。9億農民將由此再次減負。
夢想:稅費改革的醉翁之意
溫家寶總理說,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質,第一,是要改革農村不適宜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最重要的是要精簡人員,F在一個縣十二三萬人口,吃財政飯的多達5700人,如果不精簡,不減少人員,農民的負擔就不能得到徹底解決。第二,是要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在財政上給予農民適度的扶持,而不是把他們當做“取款機”,讓他們一味地勒緊腰帶供養“吃財政飯的”。
2000年,中央財政最終向安徽提供了11億元的專項轉移支付。2001年這個數字又增加到17億元,比安徽最初上報的“7億元”整整多出10億元?梢哉f,中央為推動安徽的試點支付了巨大的成本。
與擴大試點相配套的是,中央財政預算對2002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新增專項轉移支付資金165億元,再加上2001年對安徽全省以及其他省份給予的專項轉移支付,共245.1億元。這個數字已超過所有試點地區改革前農業稅收入的總和,可謂前所未有。
為了闖過鄉鎮、村財力困難這道關口,除上級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外,主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壓縮財政供養人員、調整支出結構等改革措施來解決。然而,在稅費改革的觸動下,農村固有的一些矛盾由暗藏于水下而浮出水面。比如,改革后,鄉村教育經費減少,必須進行教育資源的調整。此外,鄉鎮財政體系建設,鄉鎮村的區劃調整與機構改革,農科教體制的改革等問題,比任何時候都緊迫地進入人們的視線之內。
這是以一種“倒逼”的形式,把農村各項改革的時間表大大提前。從這個角度來看稅費改革,它將要產生的意義、帶來的功績,的確要大大超出減負本身。何開蔭說:“我們的‘醉翁之意’,在于牽稅費改革之‘一發’,而動農村綜合改革之‘全身’”!稗r民負擔減輕、休養生息以后,還要解決農村盤根錯節的綜合矛盾!痹诤伍_蔭看來,力推稅費改革,是為了在農村諸多矛盾中選擇一個突破口,然后全面推進其他改革,這才是其真正的、最終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