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胡朝輝
關系到知本經濟命運的創業板“分娩”困難。2004年,創業板能否提速取決于資本市場監管體系的完善進程。
兩年多來,新股停發、創業板未開,已使深交所走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創業板的懸而
不決,影響著深圳經濟的發展,也迫使許多企業借道香港和新加坡達到上市目的。
盡管開設創業板仍然面臨著重重阻力,但是有關方面始終沒有放棄努力,而有關創業板的種種猜測和構想也是層出不窮。“中國納斯達克”兩步走
創業板的構想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影響,其初衷是給成長中的中小企業降低上市門檻,以此促進其迅速發展。但是隨著納斯達克市場的一蹶不振,管理層在如何完成創業板的制度設計、如何控制其風險方面顯然存有疑慮。
對此,有專家認為,深交所的使命應該是為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服務。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而剛頒布不久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尤其強調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應側重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而深交所的定位正與此吻合。目前,與其在是否應該設立創業板上爭論不休,不如繞開阻力,以分步實施的方式先行設立中小企業板,同時也為未來的創業板奠定基礎。
具體方案是,在等待上市的1000多家企業中,選擇那些規模比較小,比如股本規模在5000萬股至8000萬股之間的申請上市企業拿到深交所市場。如此一來,審批的標準不下降,審批程序也不改變,能夠實現與目前核準制的成功、順利、盡快對接。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水平,逐步考慮降低準入門檻,對那些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業貫徹從緊到松、逐步調整的上市標準,最終通過一個較長的時間過渡到創業板,為科技含量高的創業企業提供上市通道。成長的煩惱
最初,深圳提出的創業板上市要求相對較低,例如,申請企業只需要兩年的營業記錄而不需要盈利記錄;發起人的股份不超過一年就可以全流通;申請企業的有形凈資產只需要800萬元,無形資產所占比重可以非常大等等。
然而,開設這樣的創業板風險太大。有些人甚至擔心創業板會因此成為公開的賭場。
該方案因此而遭到很多市場人士的反對。
而根據有關媒體報道,深交所綜合研究所在日前推出的一份針對創業板的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可將上市標準定義為:發行后總股本5000萬股以上,流通股5000萬股以下,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
對此,有專家指出,創業板無疑要以支持具有成長性中小企業為出發點,但是如何界定成長性值得商榷。另有專家認為,創業板市場的規則要義有三點:一是符合支持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宗旨;二是股份全流通;三是盡可能地符合國際規則。體制的困惑
盡管年復一年,有關開設創業板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是管理層至今沒有明確表態。
有專家認為,除了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困擾,創業板市場在規則上的特殊性也使管理層慎之又慎。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創業板強調上市公司股份的全流通,而A股市場的股份全流通何日能夠切實解決還不清楚;二是創業板強調支持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因此,發股上市標準要低于A股市場;三是創業板市場的股票發行制度和發行方式都將與A股市場當時的審批制和現行的核準制不同。
此外,創業板市場是一個盡可能貫徹國際規則和市場機制的市場,而A股市場是一個嚴重貫徹計劃機制的市場。在A股市場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發股審核、發股速度、上市安排等一系列行為都在行政機制的安排下展開。因此,如何在審批制度和市場監管方面有別于主板市場,充分發揮創業板的作用是困擾創業板的真正原因。
簡單舉例來說,在審批嚴格的主板市場,尚不能有效杜絕“一年績優、二年績差、三年ST”的業績“變臉”現象,那么在門檻降低的創業板上又如何能避免發生類似的現象呢?因此,有專家推測,重提創業板至少要等到新的發行制度———保薦人制度推行以后。保薦人制度的實施已近在眼前,創業板是否將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