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虞
回顧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從1953年到1992年達到100萬輛產量時經過了近40年;從1992年到2000年用了8年時間完成了從100萬輛到200萬輛增長;截止到2000年底,中國汽車行業用了2年時間就實現了從200萬輛到300萬輛的增長;根據今年三季度的統計預測,將用1年的時間完成從300萬輛到400萬輛的增長。這都表明中國汽車工業步入了一個高速
發展階段,已成為世界的汽車制造大國。
舊《汽車產業政策》回顧
以1994年中國政府頒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為標志,中國汽車工業在近十年的發展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間汽車工業經歷了組織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重要調整;完成了大部分引進技術產品的國產化工作,最具深遠意義的是實現了市場結構從公車轉向個人、從城市擴展到城鄉、從大量進口邁向出口的重大變革。其產量增長經歷了緩慢、平穩和快速增長的三個階段。
跨越式增長
1994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量為135萬輛,到1998年產量為162萬輛,年均增長5%。1998年到2000年汽車產量增加到206萬輛,年均增長12%;2000年到2002年產量增加到325萬輛,年均增長25%。近十年間中國汽車工業產量年均增長15%。同期中國國民經濟GDP年均增長9.3%,而世界汽車產量同期增長為1.5%。汽車市場消費結構變化
1994年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94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為205萬輛,占民用汽車保有總量的21%;2002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200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000萬輛,占總保有量的50%,十年間私人汽車總量增長了5倍。
調整組織結構
國際汽車工業的兼并重組正在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汽車工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在市場競爭和政府的推動下,中國汽車產業的結構調整從早期的大企業兼并小企業發展到強強聯合,形成產品、資源、區域以及開發、生產和銷售等全方位的合作。目前,一汽、東風、和上汽集團三個50萬輛產能規模的集團共占有國內市場51%的份額,還有9個主要企業占有40%的市場份額,逐步形成了較為集中的產業格局。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這12家企業在中國市場占有的份額還將繼續擴大,同時又以不同的方式與國際上的跨國公司進行合資、合作,以追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曾經是一百余家汽車廠都在生產汽車的局面已經根本改變。
資本結構發生變化
中國汽車工業在近十多年的發展中,通過國內外企業的聯合重組和市場競爭的作用下,使產業的資本結構發生了變化。由單一的國有獨資企業為主體逐步改變為多元化投資結構的股份制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占主導地位。股份制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的資產和銷售額已占全行業的60%。
未來二十年中國汽車工業將從制造大國邁向產業強國,以滿足國民經濟交通運輸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為目標,在成為制造大國的同時力爭成為包括相關產業在內的產業強國。從交通運輸業的公路建設來看,2002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175.8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2.51萬公里,用10多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高速公路建設三、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公路總里程居世界第四位,高速公路總里程居世界第二位。國家提出了2010年全國總里程達到210萬-230萬公里的目標,全國建成“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260萬-300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7萬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國家高速公路網。公路運輸的高速發展為汽車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車到山前必有路”;同時也給汽車工業提出了包括能源/環境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目標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到2010年,在進一步結構調整中快速增長。按10%-15%的年增長率,2010年中國汽車產量將達到800萬輛(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第二階段將實現相關產業的同步增長。以5%-10%的年增長率,2020年中國汽車產量將達到1200萬輛(世界第二)。
目標還有三個定位。產業定位:成為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科技術產業;市場定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大眾提供價廉物美有國際競爭水平的汽車產業,產品性能、價格和質量全面與國際接軌;國際定位:成為世界汽車工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據世界汽車市場份額的20%。
最后目標還有四項任務。一是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主要產品立足自主開發;二是奠定汽車零部件的堅實基礎,進入國際采購體系;三是帶動相關產業同步發展,包括材料、裝備和第三產業等;四是建立完善的銷售服務體系。
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10~15年的時間,全面提高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開發能力,重點突破汽車安全、環保和節能技術,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產品開發系統集成技術領域和關鍵零部件領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和產品,建立適應汽車工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為實現汽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工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未來20年中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域包括:產品開發基礎數據庫建設、汽車產品開發技術研究、燃油汽車環保節能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工程、新能源汽車應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工程、電子控制技術研究和應用、環保、輕量化材料及應用技術研究。(本文作者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本文源于作者在2003汽車產業論壇上的演講)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2月12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