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證券短命猝死真相 撤銷原因背后的三大謎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10日 05:50 北京青年報 | |
楊大泉 新華證券創下內地券商倒閉最快紀錄 差9天就是成立3周年的紀念日,但新華證券沒有等到這一天就夭折了———中國內地證券公司最快倒閉的紀錄就此產生。 當2000年12月14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同意長春證券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并更名為新華證券的時候,可能誰也沒想到2003年的12月5日,中國證監會就正式決定撤銷新華證券。不到3年,一個注冊資本金達到2億元的證券公司就這樣被折騰空了。 撤銷的原因很簡單,就6個字:嚴重違規經營。不過,這個簡單背后卻有一團難以理清的麻線。據悉,中國證監會已成立工作組,對新華證券違規經營的事項進行調查。在這個具體的調查方案未公布之前,新華證券的夭折之謎實在是無法得到準確答案,但是一些公開信息已經顯示出蛛絲馬跡。 謎團之一:百科藥業股價崩盤套牢新華證券? 新華證券的出名,得益于一只股票一個人:股票是百科藥業,人是朱耀民,也就是市場俗稱的“朱大戶”。 其實在中國證監會正式決定撤銷新華證券之前,新華證券曾經在各大媒體頻頻亮相。這是因為今年6月底,百科藥業股價大崩盤。于是新華證券配合朱耀民托市,深套其中的傳言不脛而走,直至引出新華證券出面表態,否認相關事項。雖然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但經此炒作,新華證券自然是大大出名。 新華證券否認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新華證券公司注冊地在長春,潛臺詞就是不太可能與江浙資本發生很深的關聯關系;二是新華證券沒有自營資格,不能給任何股票托市。因此即使新華證券公司營業部席位上百科藥業有損失,那也是投資者的自主行為,跟新華證券公司及所屬營業部沒有任何關系。 很希望新華證券當時的表態都是真的,可在百科藥業事件發生后不到半年時間,新華證券就突然被撤銷,這樣的事實不得不讓人懷疑新華證券當時的表態是不是有點貓膩。 現在回頭看,好像新華證券的理由有值得推敲之處: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證監機構字[2000]284號文顯示:新華證券有限公司是在原長春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基礎上,通過收購兼并原重慶新華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及江蘇聯合信托投資公司所屬14家證券營業部并經增資擴股更名而來。這就意味著,新華證券公司注冊地雖在長春,但是有江蘇聯合信托投資公司的參與,新華證券就很有可能與江浙資本發生較深的聯系。 事實上,在百科藥業連續3天的跌停中,新華證券上海局門路營業部是二度上榜。湊巧的是,江蘇聯合信托投資公司在上海局門路上原來也有個營業部,席位號是235500。可以想象,江蘇聯合信托投資公司在向新華證券轉讓營業部同時,也會向新華證券轉讓營業部所屬的客戶。 如果就此證明了,新華證券可能與江浙資本有較深qq的聯系,那么公司就有可能與百科藥業,與朱耀民發生關系。雖然公司沒有自營資格,從規范程序上而言是不能給任何股票托市的,但更大的可能在于,新華證券挪用客戶債券違規進行國債回購,然后融資給莊家炒股。果真如此的話,那么百科藥業的崩盤很可能給新華證券造成巨額損失,甚至直接導致新華證券的夭折。 謎團之二:營業部違規操作拖垮證券公司? 從不久前被關閉或撤銷的證券公司看,被撤銷的原因無非有這么幾種:一是違規炒作股票;二是挪用客戶保證金;三是違規國債回購;四是借發債名義亂融資。那么新華證券屬于哪種呢? 新華證券前不久曾經公開表態,稱公司沒有自營資格,因此違規炒作股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新華證券的前身是長春證券,從前不久關閉的鞍山證券、大連證券、佳木斯證券看,這些老的東北地方證券公司似乎都有發柜臺債融資的傳統。長春證券恐怕也難獨善其身。不過,既然在2000年新華證券能獲增資擴股,這就說明長春證券在這方面的問題并不是很大,或者說在這方面文章做得比較好。因此也不太可能是亂發債搞垮了公司。 這樣說來,垮的原因只是挪用客戶保證金與違規國債回購二項了,而這兩項都是在營業部管理范圍之內,所以營業部拖垮公司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當然,如果新華證券公司有意識地要求營業部挪用客戶保證金或者違規國債回購,那自當別論。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是營業部私自挪用客戶保證金,或者是營業部私自進行國債回購,引發問題后也有可能造成公司資不抵債。那新華證券“死”得就有點可惜了。 謎團之三:內控制度不完善害死新華證券? 說證券營業部搞垮證券公司并不是危言聳聽,其實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為營業部頭疼。 就以新華證券為例,從表面看,新華證券的發展其實是挺順的。據新華證券網站顯示,新華證券目前核心業務已逐步轉移至上海。隨著經營規模的逐步擴大以及新生力量的不斷介入,新華證券正抓緊時間進行下一輪的結構調整和規模擴張,已開始進行第二次增資擴股至10億元人民幣的申報工作,正在等待批復。 就在“規范中求發展”的過程中,新華證券突然“身先死”了。之前的唯一征兆就是半年前百科藥業崩盤,新華證券營業部的席位上出現大量賣盤。很可能就是營業部壞了,公司垮了。這樣看來,新華證券還是“死”在內控制度不完善。 事實上,“新華證券”現象不是個別的。據權威部門的統計顯示,2002年有32家證券公司內控管理存在重大缺陷。在證券業擴張時代,這個缺陷尚能被掩蓋,但在證券業持續不景氣、證券公司普遍步入微利時代的時期,這個缺陷就是致命的。 在這個缺陷面前,最賺錢的工具———營業部已經變成最要命的“炸彈”。今年以來,很多券商或多或少地都遭遇了“炸彈”,損失少則數百萬,多則過億,甚至數10億。在這樣的“炸彈”襲擊下,今后或許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新華證券。因此,要讓新華證券夭折的悲劇不再重演,證券公司還得多從內控方面花些功夫,否則規模再大也難逃一劫。這是新華證券留給市場的最好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