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把生意做到聯合國的中國人產生在溫州。專家們說,溫州今日出了名,全靠一本“市場經”。組成溫州人生命軀體的“DNA”是市場經濟。
溫州全市現有2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13萬多家非公有制企業。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占了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98.8%,工業產值占了96%,稅收占了70%,外貿出口額占了95%以上。
溫州人血液中流淌的都是“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商機”等信條;溫州人的頭腦里是“賺錢光榮,多賺一分也好”的價值觀。像做一個紐扣、做一只配件,只能賺一厘、二厘,但溫州人都愿意做;許多政府官員、國企職工毅然下海,自謀職業,自找門路;溫州人風險意識和創業意識與眾不同:敢闖敢冒,敢吃第一只螃蟹,F在溫州“人人想當老板、人人爭當老板,人人都有創業沖動”;更為獨特的是,溫州人生活觀念與眾不同:把吃飯睡覺叫生活,把做工創業叫“做生活”。這種原始的主觀能動性無疑就是推動溫州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沒有民營經濟,就沒有溫州經濟;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溫州的今天。溫州市委書記李強道出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四個“奧秘”:小題大做;舉輕若重;無中生有;內外并舉。
但是溫州模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區域的特定模式,并不適合內地大部分地區。
溫州人
與“神五”對接
“神五”上天,熱度鼎沸,熱點頻頻,楊利偉,回收艙,此外還有溫州人。
溫州人湊什么熱鬧?
不是溫州人硬湊熱鬧,而是酒泉發射中心盛情相邀。請看下面這封邀請函:
“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在載人航天工程首次載人飛船即將實施之際,為感謝貴公司多年來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支持,特邀請胡董事長等來基地指導并觀看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盛況!2003年10月9日”。
胡成中自然是很激動。整個德力西都很激動。全溫州也引起了沖擊。胡成中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受到了基地領導的熱情接待。作為特邀代表,他先后參觀了2號發射塔、基地歷史展覽館、載人飛船發射現場。他還看了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和912工程陣地、尖兵衛星工位等。
10月15日早晨,胡成中早早起來穿著軍棉大衣,乘專車抵達發射現場,并在觀禮臺嘉賓席就坐。他目睹了約20秒鐘的載人飛船升空過程,看到了助推火箭墜落物體的實況。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為此發信祝賀:“獲悉你集團生產的電器設備用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我國第一顆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成功作出了貢獻,向你們表示祝賀!這充分說明了非公有制企業不僅在民用產品領域大有作為,而且在高科技、高標準的特殊領域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胡成中是作為飛船發射低壓電器獨家供應商應邀前往酒泉觀看發射盛況的。德力西集團是去年下半年接到為基地生產低壓電器、成套設備的生產任務。今年7月,德力西11名電器專家組成專家組赴酒泉,對為基地裝備的產品進行調試,F在,德力西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簽訂了長達五年的低壓電器及成套設備定點采購協議,并已在酒泉建立了產品檢測中心、物流配送中心。
就這樣,一頭是溫州低壓電器生產基地,一頭是酒泉太空飛船發射基地,兩個基地之間實現了對接。
溫州有
20萬個體工商戶
把生意做到聯合國的中國人產生在溫州,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作形象代言人的企業也在溫州。
陳加樞是溫州市蒼南縣金鄉徽章廠廠長,他和聯合國做起了生意。
經中央軍委批準,金鄉徽章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制作了軍徽;美國把美國陸?哲娷娀蘸途炀盏乃猩a合同交給了陳加樞;聯合國秘書處委托金鄉徽章廠制作了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產品;陳加樞又先后接下了為英國、俄羅斯、沙特、阿根廷等國家軍警生產制作軍徽的業務。陳加樞的廠已成為一個小型的聯合國各國部隊軍徽陳列室。
借用溫州某位領導把溫州經濟概括成“老百姓經濟”的說法,溫州全市現有2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13萬多家非公有制企業。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占了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98.8%,工業產值占了96%,稅收占了70%,外貿出口額占了95%以上。20多年來,溫州不等不靠,沒有依賴國家投資,而是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治窮致富、發展經濟,解決了全市750萬人口的溫飽問題,提前實現了小康;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敢為人先、勤勞創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抓機遇、求生存、謀發展,帶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而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正是對這種“老百姓經濟”的充分肯定。
樂清市委常委、柳市鎮鎮委書記吳存忠說,我們特別親切地感覺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像是專為我們溫州開的,《決定》就像是專為我們溫州作的。溫州“老百姓經濟”,不僅令溫州人更加揚眉吐氣,同時也讓全國人民的目光更集中地瞄向了溫州。
溫州經濟是這樣撐起來的
———市委書記談發展奧秘
市場經濟催生了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成了溫州市委書記李強接受采訪時最感興趣的話題。他說,沒有民營經濟,就沒有溫州經濟;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溫州的今天。他一一道出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四個“奧秘”:
“奧秘”一:小題大做。溫州的許多當家產品,如鎖、眼鏡、皮鞋、剃須刀、打火機等都是小商品,但溫州的民營企業憑著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卻實現了小商品大市場、小配件大配套、小產品大行業、小企業大協作、小資本大聚集。目前,溫州的主要優勢產業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集群經濟。
“奧秘”二:舉輕若重。溫州經濟是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但溫州的民營企業“舉輕若重”,專心致志把自己的輕工產品做好,結果使溫州的輕工產品無論是產業規模、產品質量、配套體系,還是技術含量、品牌形象、營銷網絡,都位居全國前列,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優勢。
“奧秘”三:無中生有。溫州地理位置偏僻、資源貧乏,溫州企業自身也沒有多少技術與人才,但依靠市場化的頭腦與手段,溫州的民營企業卻“無中生有”,成功地配置、聚集了各種生產資源為己所用,屢屢創造出令人驚嘆的“零資源現象”、“零技術現象”、“零生產現象”。
“奧秘”四:內外并舉。目前在全國各地經商辦廠的溫州人達160多萬,僑居在世界上81個國家和地區的溫州人也達50多萬。這200多萬流動著的溫州商人信息靈通、商業渠道通達,通過血緣、親緣、地緣關系,與家鄉溫州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內外并舉,溫州的老百姓經濟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獲得了活力。
應該說,溫州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的“順產兒”。
溫州市副市長孟建新認為,溫州靠民營經濟起家,靠民營經濟出名,民營經濟發揮了四大作用:
一是撐起了溫州經濟,F在,全市個體工商戶20多萬戶,民營企業13萬多家,民營企業的數量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數的98.8%,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6%,稅收占全市財政收入的70%左右,外貿出口額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95%以上,從業人員占全市企業職工總數的80%左右。
二是創造了溫州速度。從1978年到2002年,全市GDP從13.2億元增加到1055億元,年均遞增15.5%;財政收入從1.35億元增加到126.2億元,年均增長20.8%;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13元增加到5091元,年均增長1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1年的422元增加到去年的14591元,年均增長15.9%。溫州人用了20來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生存命題”到“發展命題”的跨越。
三是改變了溫州面貌。過去溫州的基礎設施很落后,現在溫州已經成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成為全國18個主樞紐港之一,成為全國第一個電話號碼升八位的地級市;過去溫州的教育基礎很差,現在全市特別是農村,房子最好、最漂亮的是學校,溫州中學是目前全國硬件設施最好的中學之一。
四是造就了一大批企業家。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一大批溫州人逐漸成長起來了。不少人原來只有初中甚至小學文化程度,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現在成為管理幾百人、幾千人、年產值幾十個億的企業經營者。
溫州發展全靠一本“市場經”
———專家學者說發展緣由
專家學者說,溫州今日出了名,全靠一本“市場經”。組成溫州人生命軀體的DNA是市場經濟。
溫州人血液中流淌的都是“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商機”等信條;溫州人的頭腦里是“賺錢光榮,多賺一分也好”的價值觀。像做一個紐扣、做一只配件,只能賺一厘、二厘,但溫州人都愿意做;許多政府官員、國企職工毅然下海,自謀職業,自找門路;溫州人風險意識和創業意識與眾不同:敢闖敢冒,敢吃第一只螃蟹,F在溫州“人人想當老板、人人爭當老板,人人都有創業沖動”;更為獨特的是,溫州人生活觀念與眾不同:把吃飯睡覺叫生活,把做工創業叫“做生活”。這種原始的主觀能動性無疑就是推動溫州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改革開放20多年,溫州發展最大的成就不在于它創造了多少國內生產總值、多少稅收、多少社會財富,它最大的貢獻在于溫州通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創造了溫州的路子,不斷地給他人以啟示,不斷地為全國的一些地方提供可資借鑒的做法。
縱觀溫州民營經濟發展史,專家學者歸納為:1、逼出來的。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三少一差”:一少是人均耕地少,全市人均耕地原來不到半畝,現在只有0.33畝;二少是國家投入少,新中國建立后到1981年的30多年,國家對溫州的投入累計只有6.55億元;三少是可利用的礦產資源少,除了礬礦外,沒有更多的可開發資源;“一差”,就是交通條件差。面對這樣的現實,溫州人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干。2、放出來的。改革開放以后,沒有嘗過計劃經濟甜頭的溫州人,對黨的放開、搞活、富民的政策情有獨鐘。當具有經商傳統的溫州人與這種好的政策一結合,就迸發出一種巨大的能量。
3、闖出來的。溫州具有獨特的傳統重商文化。改革開放以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文化物化在溫州人身上,形成了溫州人精神。溫州人的精神,是溫州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溫州最大的特有的優勢。溫州人的主要特點:一是戀鄉不守土。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二是敢冒知進退。溫州人有敢闖敢冒、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但溫州人又不會蠻干,一個辦法行不通就換個思路干。三是自豪不自滿。溫州人善于經商,能夠做成別人不容易做成的事情,能夠做好別人不容易做好的事情。正是這種精神,不斷地推動溫州經濟的發展。
保持適當體溫大有學問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溫州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先后經歷過幾次大的爭論。在爭論面前,溫州黨政機關做到面對議論不爭論,面對問題不護短,面對改革不動搖。
誠然,在歷史上,溫州確實也亂過,也造過假。即使是今天,成長中的溫州也絕不是十全十美的。但這20多年,溫州確是走出了一條比較獨特的發展路子。溫州的改革開放,溫州的民營經濟發展,經歷了是是非非,走過了坎坎坷坷。
1、如何認識和對待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問題。開始的時候是“先放后導”,就是先發展后管理,先流通后交通,先繁榮后市容,先生產后基礎,先無序后有序。到了后來是“邊放邊導”、“先導后放”,就是抓管理促發展,抓交通促流通,抓市容促繁榮,抓基礎促生產,抓有序止無序。
2、民營經濟發展是不是有固定的模式。
溫州模式就是沒有模式。溫州的民營經濟本身就是在不斷地演變發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征。
3、政府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過去,溫州的政府是“視而無為實有為”,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主要做好政策引導、典型引導和輿論引導。今后政府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主要是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盡可能創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第二件事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第三件事是維護經濟和社會秩序,特別要重視抓信用建設?傊饕钱敽谩胺⻊諉T”、“導航員”和“裁判員”。
4、如何保持民營經濟的持久活力。溫州先發性的優勢正在逐步弱化甚至喪失,如何保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持久活力?一是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硬件和軟件環境,使企業有更大的發展平臺;二是引導企業進行創新,重點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三是引導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以此來提升自己;四是開展“溫州學全國”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引導部門和企業學習借鑒別人好的東西。
借我慧眼莫看錯溫州模式
———千萬不可誤會溫州
記者赴溫州采訪,發現溫州模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區域的特定模式,并不適合內地大部分地區,學習溫州可取者惟有精神:民眾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官員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保護民間經濟力量的精神;行政系統“有為的無為”宗旨,更為難得的是溫州人在富足后強烈的危機意識。但是這還是容易引起誤會。
誤會一:溫州模式適合大多數地區
溫州三面是海拔不高卻格外陡峭的山,四條大江平行橫割溫州形成5塊土地,汽車必須四次擺渡,往往隊伍長達十幾公里,須7—8個小時。溫州只有一個礦產:礬礦。溫州人只能選擇對資源、交通、能源依賴甚少的小商品。
溫州人善跑是逼出來的。至今在全國各地100萬溫州人在外地以行商存在,往往不限于一種產品推銷,這樣溫州在全國有一個各種產品相補、各個區域相補的網絡。由于溫州小商品有自己全國的營銷網絡,“同類產品集中于一地,分攤在每個企業信息交易成本會降低!睖刂菔畜w改委主任馬津龍認為正是這樣,溫州才會形成專業小商品市場。
“溫州有全國的網絡,才有市場,許多地區學了溫州經驗,也孤零零建個專業市場,卻有場無市,因為沒有全國的網絡!睖刂菔薪浳魅卧鵁ㄓ捞寡。
誤會二:溫州人天生就是精明、善于經商
其實并不是溫州人的個性為溫州經濟打下基礎,而是溫州率先放開私營經濟,在這過程中塑造了溫州人的個性,激發了民間的智慧和力量,使溫州人性格開始迥異于周圍地區。是改革開放增強了溫州人的自信,進一步激蕩了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胸懷。
誤會三:溫州政府是大有為政府
在采訪溫州市政府官員中,聽到最多的詞是“無為而治”、“不設限”。
實話說一開始溫州市政府對自發的私營經濟態度是左右搖擺、無所適從。這一方面是當時上面的意見不定,反映在溫州市政府身上就是時緊時松。1982年曾抓起當時私營經濟的代表“八大王”,溫州市政府后來態度明確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抓“八大王”,溫州經濟指標迅速下降。這使當時地方官明確“溫州除了發展家庭企業別無出路”。為了保護私營經濟,政府不惜以股份合作制作掩護,大開方便之門,只要二人合辦企業均算作股份合作制,為實質民營的企業戴上紅帽子。為了“穩定”,溫州全力保護民營企業,還讓民營企業大規模進入交通、郵電、科技等行業,主動讓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溫州市政府已成為一個較成熟的政府,這時政府的“有為”是無為的“有為”。即政府不參與企業運作,而是設立一標準線,一旦達標企業均可獲得政府在技改方面的支持。
誤會四:溫州模式是成功成熟的模式
溫州市政府官員普遍認為,1997、1998、1999年這三年是溫州發展關鍵性的三年,溫州如果不能占領新的制高點,不能表現產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人的現代化,僅靠原有的專業市場,溫州模式本身將限制溫州的發展。在溫州,溫州人并不忌諱自己的缺陷,相反建立“無形市場”,“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溫州人什么時候學會聯合”等討論頻頻見諸輿論。
未來的溫州很樂觀
———看溫州發展的四個態勢
種種情況說明,溫州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目前正呈現四大發展新態勢。一,競爭由增量走向提質。溫州民營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增量走向提質,圍繞“質量立企、名牌興業”,在技術創新、管理水平、市場網絡、誠信經營、企業文化方面展開綜合實力的競爭。目前,溫州市擁有7個中國馳名商標、15個中國名牌產品、42個全國免檢產品,是全國知名品牌最多的地級城市之一。隨著區域品牌優勢的形成,“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制筆之都”、“中國眼鏡生產基地”等19個國字號生產基地的桂冠也相繼花落溫州。
二,規模由弱小走向強大。溫州民營企業開始出現做強做大的新趨勢。前不久,溫州“中國四大鎖王”企業等八大制鎖企業共同投資8億元,聯手打造中國制鎖行業的“航空母艦”,令全國業界為之震動。在剛剛評出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溫州有26家企業躋身其中,在全國地級市中也是絕無僅有。溫州現有180家企業集團,許多企業在做強做大方面都有新思路、大動作,如正泰集團計劃到2010年新投資160個億,新增銷售額220億元,打造國際性電氣制造基地。
三,管理由粗放走向現代。溫州的民營企業家大多出身低微,但他們注重在實踐中邊學習邊提高,爭相到高等院校深造“充電”,學習接受現代管理知識。溫州家族制企業目前也正在積極演進過程中,如一些企業推行股份化組合,一些企業實現公司制改造,一些企業推行所有權、經營權兩權分離。職業經理現在已經登上溫州民營企業的管理舞臺。
四,拓展由溫州走向全國。經過20多年的創業,溫州已成為民間資本的高地,近年來,溫州大量民營企業到全國各地投資辦廠,攜帶資本外出投資、借地生財。
未來的溫州要冷靜
———做區域性領跑城市
溫州介于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這兩個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經濟圈之間,既接受它們的輻射,具有依附性特征,又可以自成體系,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特點,發展有比較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溫州市提出,在現代化進程中,溫州要做區域性領跑城市,發展民營經濟的改革勇氣還要更大、措施辦法還要更多、步子還要邁得更快。
打造“國際性輕工城”是李強擔任溫州市委書記后第一個“施政計劃”。他說,在很多地方都爭著做IT業,溫州為什么還在發展輕工業呢?這是因為輕工業雖然是傳統產業,但卻是永遠也不會落幕的朝陽產業,生活中誰也離不開輕工業,F在溫州一些名牌西服的價格相當于一臺普通電腦,康奈皮鞋最高1500元一雙,抵得上人家的一臺25英寸彩電、200升電冰箱。這說明把輕工產品做好了,經濟效益也并不差。李強說,今后,溫州仍然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高擎“舉輕若重”這面大旗,把輕工業放在主導地位,全面推進。
李強說,隨著“國際性輕工城”計劃的推行,溫州民營企業與國際間企業的交往將會越來越多。因此,如何發展一批擅長于國際間法律業務的法律服務機構,如何建立起一套反傾銷預警機制,如何引導溫州民營企業家切實提高自身法律素質,自覺依照國際通行規則來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溫州仍是任重而道遠。
近日,世界溫州人大會在溫州開幕!∈酚栦h攝
本報記者 武家奉作者:武家奉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