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最新的行業風險分析報告中,標準普爾認為,籌募資金最可能的方法是上市本報記者魏璇“標準普爾對中國內地保險業的前景展望是‘尚在發展’,財政實力存在‘改善’或者‘惡化’兩種可能性。”在這家世界著名的評級機構本周發布的對中國金融業最新的評估報告中,對保險行業只有全行業的風險分析,而沒有像對銀行業一樣對各家銀行做出具體評估;對未來的預測總體來說措辭謹慎。“我們沒有非常詳細的信息,只能通過公開渠道提供的資料進行評估,所以暫時沒有對單個保險公司的情況進行評估。我們只是做‘行業風險
分析’。”標普亞太區金融服務評級董事曾永興說。在這份行業風險分析報告中,標普認為,至少需要注入200億~300億元人民幣填補目前中國保險業的資金缺口,其中壽險業150億~200億元,非人壽保險業需要70億~100億元。造成巨大資金缺口的企業主要是國有保險公司。為此,標普提出,籌募資金最可能的方法是上市。財務不容樂觀2002年中國保險業總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4.7%,達到3050億元,但要進一步增強保險公司的財力,仍然任務艱巨。題為“保險業增長迅速,資金支持是發展關鍵”的標普報告指出,中國一些較晚成立的保險公司的財力情況可能稍好,但它們都是從很小的資本基數迅速擴張,因此資金水平需要得到不斷的支持,才能與不斷增長的保費基數持平。曾怡景概括,“有壽險業務的公司都存在著歷史遺留的利差損;無論壽險還是非壽險業務,都面臨著資本總額偏低的情況。”利差損是指在1980~1999年間發出的壽險保單給投保人較高的保證費率,這與保險公司目前的低投資收益之間形成巨大差距。2002年國內非壽險業取得高達88%的綜合費率,而壽險業在利差損的困擾下,取得0.4%的正數資產回報率。綜合費率是指賠款損失率和承保費用率相加的算術數字,超過100%表示保險公司出現虧損。但是標普懷疑中國的保險公司一般不一定遵守國際通行的會計標準和責任準備金做法,他們的利潤有被夸大的可能。償付能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保險業一直保持著30%以上的快速增長勢頭。2002年全國保費收入比1980年增長了23倍,但“老牌”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遠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速度。據人保在上市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監管機構要求的50%,償付缺口達到31億元。此外,雖然非壽險行業2002年的綜合成本率為88%,但是其中60%是行業理賠率,20%是費用率。非壽險業責任準備金與凈保費收入的比率約為64%,低于亞洲區其他國家的普遍水平;行業平均償付能力(所有者權益比凈保費收入)約33%。據標普估算,若要行業償付能力達到50%的水平,至少需要再注入100億元的資本金。與非壽險業相比,90年代后期高達6.5%的承諾回報率,讓壽險公司不堪重負。“利差損的問題由于對保險公司投資的限制性調控而加劇,反過來又削弱了保險公司有效靈活地管理資產和負債能力”。曾怡景指出,中國人壽以及平安、太平洋這樣的老股份制保險公司,是利差損的主要承擔者。一些保險公司“已處于技術性資不抵債的狀況,注資是繼續擴張的必然前提”。新的風險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后,在周邊市場費率相對堅挺的背景下,中國產險市場的費率水平仍然偏軟,在很多大型項目中出現惡性競爭、爭相降價的無序局面。2003年年初,監管層進一步以車險費率為代表放松控制后,保險公司仍然堅持以爭搶市場份額為導向,費率水平已經出現進一步向下調整的趨勢。“這個形勢與國際保險市場嚴重背離,需要引起相當重視,否則就可能意味著新的風險在中國保險市場內部形成。”曾怡景指出。據國內非壽險業專家透露,去年以來非壽險市場因惡性競爭導致費率一再下滑,已經影響到向國際市場分保。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分保不出去,只能由直接保險公司承擔,或者由內地幾家公司共同承擔。在壽險領域,目前依然沿用的1990~1993年版的生命表,已經不能反映現代人承擔的風險周期和程度,壽險保單不當定價隨處可見。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新版生命表的修訂工作已于近期啟動,保監會預期2006年可以完成。“解決資本能力不足、籌集新資金的可能途徑是上市”。這是標普給中國保險業開出的藥方。“上市對信息的高度透明以及股東對利潤的追求,都會迫使保險公司更加關注經營的效率和效益,優化經營和管理的模式,從而在根本上對保險業有所革新”。上個月人保在香港上市成功后,籌集約50億元人民幣資金,緩解了資本償付能力不足的困難。正在上市推介階段的中國人壽得益于行業的寬廣發展前景,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有望募集到約230億元人民幣資金解決償付能力問題。平安集團也在積極籌劃香港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