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慶華
種種跡象表明,今天開始招股的中國人壽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焦點股”。將于本月17日和18日分別在紐約及香港兩地公開招募的中國人壽最高融資額將達30億美元,有望成為今年全球融資額最大的IPO。
不同于3個月前股份公司揭牌時的高調與張揚,一只腳已經跨入國際資本市場大門的中國人壽近期在內地傳媒面前相對緘默。雖然上市之旅一波三折,但越過重重阻礙后的中國人壽其后的路途稱得上是一路高歌猛進:據來自海外媒體的最新消息,招股尚未開始,中國人壽已經獲得50億美元的認購額,大大超過了30億美元的原計劃籌資額,甚至“令不少散戶幾近陷入瘋狂狀態”。據悉香港三大富豪李嘉誠、李兆基及鄭裕彤均將認購該公司股份,成為其策略性投資者,總涉及資金達到5億美元。目前看來,至少在香港市場上,中國人壽受追捧的程度已經超過11月6日上市的中國人保。
作為第一家申請在香港和紐約兩地同步上市的內地國有金融企業,此次中國人壽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遭遇讓更多等待上市的保險公司甚至其他金融機構如銀行看到了自身的上市前景。中國人壽的海外上市,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說是四大國有銀行上市的一次預演。有消息表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仿照中國人壽的模式重組上市。
目前除農行外,已有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向國務院和監管部門提交了股改及整體上市方案,具體模式上將以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分設賬戶的方式運作,即先成立集團總公司,下設股份公司,將不良資產剝離到集團公司,將股份公司推出上市,由集團公司或存續公司處理不良資產等包袱。
對于中國人壽的上市模式,投資者是存有疑問的。上世紀90年代,國內壽險公司簽下大量高利率保單,其后3年間央行6次降息,按保監會主席吳定富的說法,壽險公司為此累計的利差損規模達500億元,這其中,中國人壽占了較高比例。改革重組后的中國人壽集團公司主要代表國家控股股份公司,并負責99版以前的舊版壽險、健康險、意外險保單及其續期業務和相應資產的管理,經營非主業資產,開辟新的業務領域等。上市的股份公司則主要經營99版及以后的所有壽險、健康險、意外險保單及相應的資產。投資者擔心,重組后處于巨額潛虧境地而又一股獨大的集團公司會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來解決虧損保單的支付問題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關聯交易會影響投資者收益。為此中國人壽被香港證交所兩次聆訊,美國證監會也對其相關財務數據提出質疑。據透露,兩家監管機構向中國人壽提出的問題超過1600個,其中一半問題和1999年之前的老保單有關。
中國人壽最終借助于國家信用渡過難關:財政部和中國人壽集團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并經營的“專用基金”,管理老保單賬戶,解決人壽集團“虧損保單”問題,保證對老保單的給付。
如同中國保險業背負著的巨額利差損,銀行業的巨額不良貸款也是國有銀行上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銀行的問題要復雜得多。相對于四大行的上市,即使是創下今年全球融資額之冠的中國人壽在規模上也望塵莫及。
在目前銀行上市中存在的不良貸款率過高、資本金不足和公司治理結構低下等三大障礙中,不良貸款問題是關鍵。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四大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比例為21.4%,不良貸款余額高達1.98萬億元。有消息透露,央行已在研究向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四大國有銀行注資的計劃,屆時可能會通過發行債券、向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人民幣1.4萬億元不良資產以及其他方式來增加資本,以使四大國有銀行的上市相關指標有所提升。11月中旬,由央行、財政部、銀監會等相關部委組成的國有商業銀行股改領導小組已正式成立。在四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問題上,政府將不得不再次伸出援手。
中國人壽掌門人王憲章曾在某個場合表示,中國人壽與國外大公司相比,資產規模存在明顯差距。WTO允許我們有保護性地開放市場,但這種保護的時間不會太長,中國的保險業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發展壯大自己。金融機構上市的迫切性由此可見一斑。
國內銀行業幾乎面臨著相同的處境,甚至更為緊迫。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發展壯大自己”,惟有上市一途。
擺脫了不良資產包袱的中國銀行對海外投資者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毋庸置疑。中國人壽此次大受追捧,與其說是其自身的原因,莫如說是源于中國保險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在國際投資人眼中,無論是就增長速度或者增長空間而言,中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而占據壽險市場一半份額的中國人壽必將受益無窮。事實上,1999年以后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平均增幅超過50%,近三年的保費收入分別為652億元、813億元、1287.19億元。中國人壽此番的良好表現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投資者對中國迅速增長的壽險市場的強烈興趣,其近乎壟斷的市場份額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不可小視。
在這一點上,銀行股將具有相同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