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商業實踐,催生新一代企業領袖。——這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他們具有什么樣的領導力?他們將塑造什么樣的未來?
新浪財經訊2003年12月6-7日,由《中國企業家》主辦的“2003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京開幕。主題為“新領袖—決定未來的商業力量”。新浪財經將對本次會議全程圖文直播。
以下為文字實錄:
專題五——管理20年:企業實踐與理論總結
專題討論五:與會嘉賓探討企業管理經驗
主持人(魏明海):
各位企業家,各位嘉賓,上午我們這個小組的論壇現在開始。
這個小組論壇主題是管理20年,企業實踐與理論總結,今天我們想做一個盤點,想總結一些經驗出來。今天出席我們論壇的嘉賓有東方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行先生,亞信科技公司的CEO張醒生先生,還有神州數碼公司總裁郭為先生,金蝶國際軟件集團首席戰略官金明先生,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總裁王璞先生,北京新華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民先生,還有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兼北京公司總經理吳亦兵先生。
今天我們這里比較有趣的是,七個嘉賓當中有四位是自己做企業的人士,另外有三位也是自己做企業,但是主要是給別人看病、治病的人士,希望四位嘉賓主要講的是自己企業實踐管理的一些探索,另外三位管理咨詢公司的嘉賓主要是做評論的,也包括做一些公司案例的討論。
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改革開放20年來,實際上這個時間是非常短的,但在這20年里面我們看到很多企業曾經有非常輝煌的,同時也看到不少商業人士灰飛煙滅,今天在座的企業家都是剩下來的人士,按照昨天段總的講話剩下來的就是好的,所以首先對大家來這個會場,有幸出席這樣一個會議表示由衷的敬佩,也對大家所在的企業表示由衷的敬佩。
今天這個論壇想對過去20年企業管理實踐與理論做一個小節,也包括對未來一些企業管理的發展做一些展望,同時也會討論在中國企業當中是不是有所謂的中國式的企業管理,也會討論到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管理咨詢公司,包括大學人士對企業管理創新、企業理論發展、企業實踐的推動在這里面起什么作用。
首先第一個環節,因為每為在座的老總在企業實踐、企業管理當中是非常有經驗的,首先每個人花三到五分鐘把過去在企業管理當中的探索先做一個介紹。覺得哪些方面管理探索是比較有效的,當然也包括一些失敗的管理。
劉永行:
我們東方希望集團創立到現在已經21年了,這21年我們算是比較幸運的,能夠生存到現在,而且還在發展壯大。我想我們能夠生存下來、能夠繼續發展,當然要生存首先是一個大環境,就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有了這個大環境才談得上生存和發展。接下來我們自己能夠生存下去應該說是有些磨難幫了我們。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很困難,不順利,實際上這種磨難就讓我們重新開始,讓我們非常認真地面對我們的困境,想辦法來克服困難,所以我們能夠生存到現在。
我們的發展是跟中國的改革開放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因為是82年開始創立,那個時候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貸款貸不到,但是正是因為貸款貸一千錢都貸不到,所以就逼著我們面向市場,為顧客、為社會提供服務。接下來我們能夠做到20年的發展沒有貸款。可以幫助我們在各種經濟困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銀根緊縮的時候,我們能夠在這個時候大發展。反過來人家比較困難的時候,我們發展比較快。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用人始終堅持自己培養,因為我們有幾次,剛開始做飼料的時候,因為對飼料不熟悉,準備去挖人,從國營企業挖經理,感覺他們的理念跟我們不一樣,文化難以整合,92年的時候從外資企業挖人,但是外資企業待遇非常高,一個廠所有干部的工資給他都不夠。而且也非常牛,你根本跟他談不到一塊兒,所以文化難以整合,接下來我們就堅定信心自己來培養,直到我們現在發展比較大的企業的時候,還是堅持自己培養人。而且還成為輸出人的部門。很多人說人才流失很危險,但是我不認為這樣。你看韋爾奇在世界五百強當中有三分之一是他輸出來的,你不斷能夠輸出人才,說明你能夠培養人才,出去的人才沒有一個人是罵你的。我們新希望集團走到哪里都是人才的播種機。我想至少有一千多個飼料廠是從新東方希望集團跳槽出去的,我們要用這種心態來看。實際上從我們這里走出去的人我們感覺都是要淘汰的人,到了其他地方都是搶手貨,他們可以拿到比我們集團還高的工資,所以絕對可以成為你企業文化的宣傳者。這樣留在企業的人他們是忠誠干部或者是普通員工位置騰出來了,他們有可以繼續發展的間,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來看這個問題。在資金上、人才上有這兩點體會。
第三點,我認為要找。如果找的話就贏得了時間,如果我們動遲了,或者是趕熱潮的話就沒有時間了。因為創立就是一種創新,而創新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失敗的可能性會達到90%,如果沒有時間來探索的話,可能一失敗就沒法救了。所以我們的一個特點就是動著找。大家都還沒有動的時候我們先動一步或者是先動半步,這半步就為我們贏得了時間,贏得了調整機會。從2002年開始飼料全部建完了,在越南建了兩個工廠,在越南發展也是這樣的,先做三年,如果有經驗就在國際上繼續發展,如果不然的話就停一停。然后緩過勁來在中國做其他產品。從96年我們就開始思索,2000年以后我們做什么,當時完全沒有能力做比較大的產品,就鎖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是門檻比較高的,一般民營企業還比較難以進去或者是進去比較少的,主要是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一個企業的產值可以做到幾億、十幾億,甚至幾百億,因為我們通過20年積累了企業管理經驗,積累的全國或者是全球的視野,我們可能做這種大產業,從去年開始把第二主業鎖定在重工業立體化。在山東建了15萬噸的一體化工程,在內蒙一個25萬噸的項目已經投產了,在河南是105萬噸的工廠,我們未來想集中在這個領域。在多元化和專業化里面我是比較主張專業化的,但是專業化并不是說一年就多元化,多元化也不能什么都做,所以集中精力做一個,做深了以后再考慮有沒有可能做第三主業。謝謝。
張醒生:
聽完劉總的演講以后,感觸很深,因為劉總辦新希望集團20幾年,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是23年,所以這幾個數字簡單羅列在一起就給我們一點啟示,再加上在臺上的嘉賓除了一些企業的領導人,還有一些咨詢行業的領頭人,所以中國企業走過20年,尤其改革開放23年以后,90年代走過的十幾年,做過的企業現在往哪里走,今天的討論會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個人體會我自己是在國企和政府機關坩堝20年,之后又在跨國公司,大家知道我過去在愛立信,干過12年,現在又轉回中國本土公司開始,為什么?我自己感受整個企業20年發展的趨勢,過去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企業,只有萬元戶,但是中國企業的萌芽就是從萬元戶開始的,但是那一批企業家從萬元戶開始像劉總東方希望走下來的現在可能已經不多了,為什么?因為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一些萬元戶沒有把企業當做企業來運作,而只是當做錢財的獲取或者是個人生活的改善,沒有企業的目標和理想這時候就消沉了,就下去了。當是另一批像東方希望劉總這樣堅持不懈往下走的就走成了企業。這在我現在所代表的亞信公司也是一樣。大家可能不知道亞信公司上個月在這里慶祝了它十年的生日,十年前亞信公司是在美國兩個留學生一個是錢蘇寧,一個是丁健,錢蘇寧在美國是學環保的,研究生物學的博士,丁健是搞計算機的,但是這兩個人突然發現一個巨大的希望,美國十年前剛剛興起的互聯網對改變中國的社會和中國的信息以及中國未來整個傳播的信息手段將會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因此兩個窮學生從中國到了美國,連生活都是非常困難的,沒錢,但是有一個理想,有一個遠景,就是要把中國的互聯網事業搞起來,就找到了一個老華僑劉耀文先生,他是做房地產的,對互聯網一無所知,但是就憑他們的熱情把老華僑感動了。老華僑說我也不懂什么,但是看準了你們要為中國做事的激情,我借給你們25萬美元你們就做去吧。于是他們就用25萬美元創立了亞信,創立的地方街道名稱西班牙語就明天,所以兩個人懷著對明天的夢想就回到了中國。十年過后亞信把中國的互聯網建起來了,如果說今天的會議還可以網上直播的話,現在信息跑的都是在亞信建設的中國互聯網上跑的。十年過去之后亞信從兩個人發展到了上千人,年產值超過15億人民幣的企業,這里面當然有很多磨難,做企業的人沒有磨難是不可能的,但是經過磨難任何人沒有氣餒,把這個企業繼續往下做下去。
從亞信的成功,從東方希望的成功我們看出來,企業的領導是要有一定的決心、毅力,但是要有一種理想、一種激情、一種不斷改善自己,而且要改變社會這么一個遠大的目標。所以我自己因為20年前一直在國營企業,也一直在政府機關工作,我認為過去非常強調精神教育,可能太偏了。但是今天的企業家、企業領導我想沒有一個不僅僅是做物質,也是非常關注精神的,在精神的發展中,我們自身覺得有時就不夠了,于是就要請像吳總、趙總、王總這樣的咨詢公司來幫企業診斷,幫企業號脈,幫企業發展,所以20年中國改革開放,十幾年,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國企業高速發展,在未來三到五年,最多不超過8年,2010年前中國絕對有更多的一批企業崛起,就像東方希望以后成為某個行業的頂梁柱,在這種情況下在這個行業中的先行者或者是參與者愿意與中國社會、中國企業,再加上咨詢機構日漸完善,給我們不斷診斷,我們有決心把中國企業拉上去,形成中國企業屹立于世界之林。如果亞信是開始在明天的街道上,中國在走向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明天。謝謝。
郭為:
劉總和張總都把各自企業的成長經歷呈現給大家,來權譯20年。因為神州數碼母公司最前身也是聯想集團,當時在1984年成立,當時在計算所公司。我就在想那個時候其實也流行了一段話,跟我們的20年有點兒類似,講三代企業家的不同。第一代企業家是出大獄的,從78、79年改革開放,第二代是農民企業家,第三代企業家中關村自詡為中關村有點兒頭腦的知識分子出來辦的企業。這是在80年代初期或者是中期流行的一段話。從這也可以看到當時中國企業一個大的背景,在談企業20年當中必須看到大的背景是怎么樣的。
但是進入90年代之后企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可以講進入90年代以后整個中國企業是發展最為迅速、最為豐富多彩的時間,但是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90年代基本上中國的企業是以知識經濟為代表的,大家是以知識、以腦力勞動引導為特征新的概念、新的理念。過去20年是中國人循序漸進學習市場的過程,為什么早期只有出大獄、只有農民企業家,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出來辦企業,最核心的問題是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比的是膽量,而不是智慧,誰能夠最先邁出一步,誰能夠第一個吃螃蟹,而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各種各樣的東西出臺了,其中很重要的標志是在1987年當時對于中關村的一個肯定就是18條,海淀實驗區成立。從實際形態上肯定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溫飽,十二大解決市場經濟理論上的探討,真正實踐意義的討論是1987年,18挑出來,類似像四通、聯想、方正這樣的企業,這樣伴隨著90年代深圳市場資本市場的建立,期貨各種貿易手段的確認,包括后來海關稅務的改革,使得中國大的環境讓中國的企業家能夠生存,不然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企業家都是忐忑不寧的心態來做這個事,因為不知道在政策上是不是違法、是不是違紀,所以這段過程是學習中國市場經濟的過程。
作為聯想或者是大的聯想集團,神州數碼是新的一員了,我們也是在一個學習市場經濟的過程。如果說這個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我覺得有三個東西實際上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就是在發展高科技企業里面探索了一條技工貿??的發展道路,突出了市場的作用,也帶有非常強烈的時代特征,就是中國從一個欠發達的國家如何進入世界強國之林,究竟應該走一個什么樣的路,我們看日本的企業,包括日立,當時也是做代理維修一些產品逐步發展起來的,我覺得對中國的企業是一個道路的探索。第二個當然在企業管理實踐當中我們提出來了三要素,也就是說建班子、帶隊伍、定戰略,很樸實、很簡單。但我覺得這是我們學習市場經濟的一個過程,如何理解市場經濟和原有市場經濟的不同,作為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家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什么。第三個當然上升到更新的階段,把一個企業大致分成三個層次,屋頂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產品、收入、利潤、技術,再下面的一層是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最底層是企業文化,就是機制、制度。如何從這三個角度來看來發展,在不同企業生命周期當中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企業文化會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這三個方面都是我們在探索中國企業如何融入到世界企業當,或者說如何在市場經濟當中發展自己的一些思考,這些我們覺得是對社會的貢獻。作為神州數碼是從聯想大家庭分出來的一支,今天很有意思,劉總也是希望大家庭分出來的一支,實際上也是一種預示,中國企業發展的規律可能也是一樣的,通過不斷的裂變的方式來發展壯大。因為過去有幾個很有名國內做企業的講,企業基因的概念,一個企業究竟能夠長多大,其實從企業基因就開始決定了。因此裂變式的反映也許是好的基因不斷擴張的途徑。所以今天神州數碼其實是21世紀的企業了,因為它是2000年開始分拆,2001年在香港上市,現在做到150億人民幣,規模一步步發展。在大的環境來看,中國企業其實是蠻幸運的,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講也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沒有一個社會會發生在過去20年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使我們這一代人能夠學到很多東西,使我們真正面對國際這些企業家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性對企業的認識可能更具有歷史的感覺,更具有深邃的一些東西,這是我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