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建設用地,并不意味著今后開發區在土地的開發和使用規模上就此走向萎縮,一次土地治理也遠沒有解決制約開發區發展的所有掣肘之痛,因此,中國開發區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這是從剛剛閉幕的“中國開發區創新與發展高層論壇”會議上傳來的聲音。
據記者從會上獲悉:國家商務部正會同相關部門商討開發條例的出臺工作,此條例的
出臺會給民營企業創造更好的入駐開發區的契機。
行政管理失去靈動性開發區呼喚體制創新
“政府派出的駐區機構越來越多,開發區的行政班子越來越龐大,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加大開發區向舊體制復歸的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博士對經濟開發區的管理不無憂慮。所謂舊體制復歸,主要表現為,政府統得過死,政策靈活性差,做事一刀切,甚至出現政府插手企業內部的管理,為企業定指標、定任務的情形。”
其實舊體制的復歸有著其深刻的客觀原因。北京市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合生分析這種現象時說:“一般說來,開發區管委會更多的是行使一種經濟管理職能,比如產業項目引進、企業孵化服務等等。現在,隨著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處理很多行政事務、社會事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各種管理機構紛紛踏進了開發區,出現了管理體制復歸的跡象。”
呂政博士總結說:體制創新戰略對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舊體制復歸問題亟待解決。從法律上明確開發區的管理體制,管理職能權限和運行機制,這是保障開發區管理體制科學性,規范性和相對穩定性的重要條件,也是從根本上改善開發區投資軟環境,獲得外商青睞的關鍵。
與其等靠“超國民待遇”不如鍛造區域核心競爭力
“目前開發區面臨的另一問題,就是各地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問題。開發區在創立之初,形成了對優惠政策依賴程度大、適應市場能力不強的特征,可是目前特殊的優惠性政策已逐漸淡化,‘優惠政策的普及化’成為一種趨勢。一些地方的開發區仍寄希望于國家和當地政府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靠更優惠的政策來招引外商,甚至于采取免費提供土地的做法,勢必造成無序競爭加劇。”呂政分析說。
記者咨詢相關人士了解到:地方開發區的開發成本正常情況下是一畝地20多萬元,但有些開發區賣給投資方可能只有幾萬元,甚至“零地價”。為了吸引投資,有些開發區推出各種名目繁多的稅收減免、配套融資、政府啟動資金等優惠政策。你免3年我就免5年,你免5年我就免10年,國家稅收政策變成了地方招商引資的讓利籌碼。
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司司長宋寧博士指出:過分強調優惠政策,弊端顯而易見。不僅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更有甚者,一些外來投資企業,在優惠政策期限過后就絕塵而去,或改頭換面成立新公司,造成企業投資短期化,不利于開發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招商引資方面,應構架當地的產業集群,發揮龍頭企業的生產鏈長的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生產的配套能力、輻射能力,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
擴張引發重復建設專家提議引入調控杠桿
中國開發區協會副秘書長唐華東告訴記者:“目前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49個,有32個面臨擴張的問題,突出的表現是項目等著排隊,而開發區無法安置。對于開發區應有所區別的加以分析,不要搞一刀切。所謂的開發區過多、過亂、圈而不發的的現象確實存在,而且非常嚴重。”
開發區數量與規模的盲目擴張,實際上也在客觀上釀造著一輪新的重復建設浪潮,即在高新技術領域的重復建設。如果把握的好,通過吸收利用非政府資本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現代工業結構,將有助于改變當地的經濟結構。
呂政博士在談及引資問題時提出,以前的開發區主要以外資為主,國內民營經濟的崛起,無疑給開發區的資本引進提供了渠道,近幾年來,“江浙兵團”跨區跨省的運作成功值得北方民營企業學習。宋寧博士則進一步指出: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相關政策無疑給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而開發區的良好軟硬件環境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入駐。
相關
全國撤并整合開發區2046個
近來,國務院全面部署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在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督察下,全國已撤并整合各類開發區2046個,各地亂設開發區的“圈地”風得到初步遏制。國土資源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王世元12月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在對開發區進行摸底清理過程中,發現全國有各類開發園區5524個。經過進一步加大清查力度,又查出漏查漏報開發區134個,全國各類開發區總數達5658個。各地對各類違規設立的開發區進行整改撤并。初步統計匯總,全國撤并整合各類開發區2046個。其中山東省947個開發區撤并整合695個,浙江省758個開發區撤并整合472個,江蘇省475個開發區撤并整合302個,北京市470個開發區撤并17個。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有力地推進了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的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