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把民企海外上市看成是中國人圈到外國人的錢并對此津津樂道。表面上看,這件事似乎壞不到哪兒去,但是,鮮有人問及,在世界各大交易所紛紛游說內地民企異國上市的同時,為何不見內地交易所的高管在國外有類似的舉動呢?
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賣方市場,在中國內地上市尚需要漫長的等待,內地的民企正是在饑渴的等待中逐漸失去了在內地上市的信心。然而,在內地股市向民企關上大門的同
時,倫敦、新加坡、多倫多、香港等地的交易所卻不遺余力地在中國內地民企中淘金。
盡管,中國在海外上市的民企不斷有丑聞出現,但瑕不掩瑜,由于海外市場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更為嚴格,海外的投資者也更為挑剔,所以,能夠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公司大都是較為優秀的企業。
促成民企海外上市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其結果卻只有一個,民企海外上市潮的背后是大量優秀的企業資源在流失,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國資本市場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我們知道,美國資本市場之所以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風向標與它的市場主體構成密不可分,除了美國本土公司外,在美國各層次的資本市場上都有大量的海外公司,海外公司在上市公司的構成比例,遠遠超過倫敦股市或日本股市,正因為在其市場中有大量的外國公司,才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者參與其中,也就是說,上市公司主體的國際化帶動了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的國際化。由于同樣的原因,華爾街也成了世界資本流動的中心,從而帶動了金融業、證券業、咨詢業的發展,而美國紐交所在這一過程中起的作用,就是不斷地為這個市場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對投資者保持足夠的吸引力。
人們常說,中國股市不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股市不具備中國經濟的代表性,統計數據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最具活力的民營企業體現在中國股市中的份額不及1/10,我們知道,上市公司構成了資本市場的主體,優秀的上市公司越多,越會凸顯市場的投資價值,而由于民企上市在國內上市還有著制度安排上的歧視,中國的資本市場其實一直面臨著主體斷層的危機,透視目前的民企海外上市潮,其背后呈現的諸多矛盾發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