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繁榮使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更由于“只生一個好”的政策,經濟條件一般的絕大多數家庭也堅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可以說,我們的下一代正在享受著中國有史以來最舒適的日子。他們不必擔心明天有沒有錢,因為他們伸手就會從父母那里拿來。甚至有的人上了大學還絲毫沒有理財意識,放假了才發現錢已花完,不得不向同學伸手,借點路費好還鄉。而我們卻不能不考慮他們的明天,因為市場經濟很大程度是財富經濟,懂科學、會管理、善理財,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佼佼者離不開的成功階梯。
家長:為孩子開個戶頭
出于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心理,家長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傾注了全力,音樂、體育、美術、外語、計算機……不管孩子愿不愿學,他們都進過這班或那班。而在理財教育方面家長們卻普遍忽視了。家長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不妨從給孩子在銀行開一個戶頭開始。為孩子在銀行開立個戶頭,目的是讓孩子自己對他的賬戶存款負責,孩子們總是喜歡他的賬戶上的錢越來越多,這樣,他就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當然,家長要規定他每次花錢時使用量不準超過一定限度,這樣,他買東西時就會開始精打細算,從而省些錢做別的用途。另外,家長還應給孩子講述父母上班工作掙取工資、把節余的錢存入銀行獲得利息等收入來源,再用收入購買衣食住行等物品的金錢流轉過程,讓孩子懂得勞動創造價值,轉讓資金的使用權也能獲得收益等等。如此從小“曲不離口”地練習,孩子的理財意識會不斷強化。
老師:給孩子辦個“學校”
據報載,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學校專門開設了理財知識課程。在美國,有專門針對少兒理財教育的教學目標要求:小孩從3歲起,能辨認硬幣和紙幣;5歲時知道硬幣的等價物,并知道錢是怎么來的;7歲時能看價格標簽,培養其“錢能換物”的理財概念;11至12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哪些適合自己買,制定并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術語。日本則早在1997年就在150所學校中推廣了“股票游戲”教育。這種教育的方法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配給每小組1000萬日元作為假定的投資對象。參加者在委托單上填寫股票代號、買進還是賣出股票,然后傳送到東京證交所,由計算機打出成交結果后再返回學校。作為一種理財教育,日本的“股票游戲”讓學生了解了股份公司的結構、經濟動向和政治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風險、責任意識。與此相比,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中,理財課程基本是一個空白。這方面,其它地方的學校應該向上海學習。作為中國金融中心城市的上海,在青少年理財教育方面已經先行一步。據悉其中小學教材中分別設有“儲蓄與保險”、“生活消費”、“國民財富和納稅意識”等內容,一些學校還通過第二課堂開展理財情景教育。電視臺、電臺、報紙和網站也相繼開設了青少年理財教育專欄。但是,上海的這些教育形式目前尚缺乏系統性,各部門的活動和資源也未進行有機的整合,難以形成科學的體系,尚有待提高。
銀行:把孩子當成客戶
只要去銀行存錢的就是銀行的客戶,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對這些客戶,銀行應向他們普及儲蓄、消費貸款、信用卡等最基本的金融知識,利用自身的優勢,建立理財教育基地,邀請孩子實地參觀銀行的網點,使他們對銀行有感性的認識,縮短銀行與孩子間的距離,并編寫出適合孩子的閱讀習慣、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識讀本。數量超過百萬的學生無疑在銀行的客戶群中占有“一席之地”,現已成了教育儲蓄、助學貸款等金融產品的消費“主力軍”。銀行需要根據孩子的特點設計出金融產品。孩子們都是未來的金融消費者,他們的金融意識和消費水準將決定未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和基本狀況。銀行只要認真去做,不久就會發現這是個“一本萬利”的買賣。遲智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