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記者 徐輝 發自北京
評級依據
標普認為維持原評級的最重要依據是中國銀行業的貸款不良率高,撥備不足;盈利能力弱;資本金不足這三條,但事實上這幾年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在不斷得以改善,并
且在控制新的不良貸款產生方面做出了成績
最近兩個月內,標準普爾和穆迪兩大評級公司就中國金融機構信用分別發表了不同的評級結果,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11月26日,標準普爾在北京發表了“中國金融服務業展望2004”的評論。由于銀行評級與主權評級息息相關,標普在評論中首先維持了自1999年以來對中國BBB的主權評級。
標普說:“1、中國金融體系的或有負債不斷增長。即使不包括已剝離給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貸款。2002年底中國金融體系的不良貸款回收率也可能幾乎占貸款總額的一半。以金融體系的不良貸款回收比率為20%的水平計算,中國政府用于金融體系資本重整所需的支出將使政府一般債務超過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80%。2、與日益富裕的市場經濟相配合的治理體制有待建立。”
接著標普按自己的方法逐個分析、評定、解釋了含兩家政策性銀行在內的15家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結果除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兩家政策性銀行獲得了與國家主權評級BBB級外,其余的13家金融機構信用狀況全為投機級(即BBB-以下),次日《華爾街日報》評述說標準普爾將“中國大陸銀行全部定為垃圾等級”,輿論一片嘩然。
其中,中國銀行以(BB+)級居首,廣東發展銀行則以CCCpi級居于最末。并且標普說中信集團旗下公司中,中信實業銀行最能為集團帶來豐厚的純利,不過,在未來幾年,因為該銀行需按照財政部的新規定,為應付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增加呆壞賬撥備,估計該銀行的利潤將因而受壓。
對比標普,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穆迪公司則在10月16日左右對中國的主權及有關金融機構評級作了重大調整:穆迪對中國金融機構的評級展望均為“穩定”,穆迪認為“將銀行外幣存款評級的上限由Baa1調升至A2,而反映這些銀行獨立信用質量的財務實力評級(從D-至E)則保持不變。這些銀行的評級走勢與主權評級一致,反映了政府的支持,無論這種支持是因為政府的所有者地位、銀行重要的政策角色還是銀行的規模。”但穆迪同時也指出,由于中國的經濟仍然處于轉型之中,其貨幣、財政、金融和監管機構都相對薄弱。穆迪表示,中國外幣評級將取決于中國政府在深化改革的同時如何保護國家的實力。
這是自1988年穆迪公司對中國進行信用評級以來的首次評級提升,而且提升幅度較大,在國際金融市場引起了強烈反響。
這就難怪輿論會有如此大的反彈了,總的來說,通過與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橫向比較,兩家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都趨保守,但對中國政府及金融機構,兩家不同權威機構評級表現出來的差別還是如此巨大。拿高盛公司的話評述標準普爾公司,他這次是“保守”得有些“可笑”了。
標普認為維持原評級的最重要依據是中國銀行業的貸款不良率高,撥備不足;盈利能力弱;資本金不足這三條,但事實上這幾年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在不斷得以改善,并且在控制新的不良貸款產生方面做出了成績;中國目前銀行的資本收益率(ROE)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有銀行的利潤大量用于核銷呆賬、計提準備金以解決歷史問題,如果用撥備前的營業利潤,國有銀行的盈利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另外,中國金融監管環境的好轉和中國經濟整體上的積極穩定發展也為銀行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
既然,如此為什么標普還要對中國及其金融機構作出其堅持的評級結果?
原因之一,標準普爾對亞洲,尤其是對中國一貫比較悲觀,對在中國開拓業務沒有信心,投入的研究人員不夠,對中國情況不夠了解,標準普爾在全球19個國家設立了18個辦事處和7個分支機構,5000多人的專業隊伍,然而卻沒有在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或派駐分析人員,并且其分析員中沒有有大陸教育背景的人。另外,即使其分析員對中國情況比較了解,其最終提出的評級分析報告還要經評級委員投票認可方才有效,
另一個原因是標普嚴重低估了中國政府金融改革的決心,標準普爾讀不懂中國政府或金融監管當局一系列的重要的金融改革決心信號,頑固地強調改革的進程會“循序漸進”,由于缺乏深入研究,標準普爾沒有意識到中國的金融改革進程目前實際上因為經濟實力增長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階段。
微妙變化
JohnRutherfurdJr.說:“銀行改革對很多人來說注定是個痛苦的過程,但中國目前強勁的經濟增長和充足的外匯儲備說明現在是最好的改革時機。”
“如果現在能進行比較到位的銀行改革,將極大增強政府建立或維持銀行誠信的能力,無論從物理或心理上都是這樣。”
當然,標準普爾實際上還是為自己的評級聲譽留了后門。11月26日,他將中國國家主權評級展望為正面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說明。
標普特別在報告說:“正面評級展望反映了標準普爾預期中國能繼續推進體制改革,而體制改革正有助于中國建立起一個更為市場化的經濟體制,逐漸擺脫利用政府財政支出來維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依賴”。
標普認為支持中國政府信用狀況的正面因素有:“一、外債支付能力強,外債和利息負擔屬一般水平且在減少之中。預計2003年中國的外債總額將下降至占經常賬戶收入的42%左右,外債利息總支出(包括短期外債)將占經常賬戶收入的15%左右。大量的外匯儲備(占超過短期外債的800%),和具有競爭優勢的出口經濟(得益于達歷史最高水平的外商直接投資)應能為中國政府償還外債提供流動性的保障。二、經濟改革成績顯著。中國內地的非國有經濟(包括農業)急速發展,這部門的產值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
但標普的這一變化相對于穆迪還顯得過于含蓄。12月3-4日,穆迪公司的董事長兼CEO,JohnRutherfurdJr.先生專程到北京出席主題為“有效運作金融市場”的“中國會議”,他與周小川、劉明康等“談笑風生”,并在會上大談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三個代表的關系。
JohnRutherfurdJr.說:“銀行改革對很多人來說注定是個痛苦的過程,但中國目前強勁的經濟增長和充足的外匯儲備說明現在是最好的改革時機。如果現在能進行比較到位的銀行改革,將極大增強政府建立或維持銀行誠信的能力,無論從物理或心理上都是這樣。中國有能力保持增長,金融系統改革能在目前中國‘三個代表’的貫徹中扮演核心角色。”
差別之探
美國去年的華爾街丑聞對這些評級公司影響也不小,不少人提出“誰來監管評級公司”的問題,有很多人還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信用評級機構命名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產生質疑
在這幾年來,只有三家信用評級公司有這樣的命名,然而批評家認為NRSRO的命名是有問題的。并且穆迪和標普不一樣,穆迪的母公司和穆迪本身都是上市公司,而標普不是上市公司,是一個真正缺乏公眾監督的公司
標準普爾和穆迪代表了國際金融市場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比較保守而又有差別的評價。這種區別的原因在于:
一、股東不同,標普的股東是美國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Mc Graw-Hill Education),該公司(TheMcGraw-HillCompanie)成立于1888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圖書出版與教育服務業、專業期刊(《商業周刊》)與新聞服務業和金融服務與數據出版業。雖然標準普爾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HaroldMcGrawIII對中國較為友好,但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濃厚的出版業背景難免使標普排除意識形態因素對其工作的影響。
而穆迪公司的東家是鄧白氏(NYSE:DNB),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提供企業對企業信用、市場拓展、采購資訊,以及商賬管理的服務機構。鄧白氏運用其在信息及技術方面的專業方案幫助企業有效地降低信用風險,尋找利潤客戶,管理供應商,并加速現金和應收賬款的回籠。
鄧白氏公司于1994年進入中國,目前已為上千家企業提供了信用信息解決方案。建立并不斷更新的數據庫中記錄了多達50萬家中國企業的信息。
總的說來,鄧白氏公司進入中國更早,在跟評級有關的商業活動中遠比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在中國開展得深入。
2、穆迪比標普更重視中國,對進入中國市場的決心更大。穆迪已經在中國大陸設立其中國公司,與另一家評級公司惠譽一樣,幾年來一直在致力于開拓中國市場,期間培養了相當多的真正了解中國的研究人員。而標普由于在美洲評級市場的份額稍大于穆迪,而把自己長期以來的戰略重點放在了美洲,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看到標普想真正開拓中國市場的動向,在中國只是有香港和臺灣兩個辦事處,全球5000多分析員在中國大陸一個都沒有,真正研究大陸經濟的研究人員沒有培養到位。
3、美國去年的華爾街丑聞對這些評級公司影響也不小,不少人提出“誰來監管評級公司”的問題,有很多人還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信用評級機構命名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產生質疑。在這幾年來,只有三家信用評級公司有這樣的命名,然而批評家認為NRSRO的命名,是有問題的,因為沒有任何關于一家評級公司怎樣申請的成文的規則和條款。并且穆迪和標普不一樣,穆迪的母公司和穆迪本身都是上市公司,而標普不是上市公司,是一個真正缺乏公眾監督的公司。
4、另外一個方面也應該看到,一般地支持評級公司收入的業務大約有三大塊,一是評級收入,二是評級報告,三是出售公司設計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產品(如模型等)。近年,標普在上述第三大塊業務增長較快。顯然,更加保守的評級思想是有利于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產品推廣的。據悉,標普目前在國內就有幫助國有銀行為應對新巴塞爾協議,建立其內部評級法的項目在進行。從這個層面上說標普現在刻意僅在亞洲地區保持其“最保守”評級公司的形象,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嚴師出高徒”,在這種地區的文化中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同,這樣有利于推動其產品的銷售。更關鍵的是在亞洲的“保守”形象,也有利于其公司鞏固自己在北美的業務,因為無論他對安然、世通等這樣的公司評級有多慷慨,市場都會認為他是評級公司中最保守的,因為他對亞洲是“最保守”的。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2月05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