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出現的投資高速增長無疑有利于各地吸引投資的主要窗口開發區的發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也使開發區建設出現“虛火過盛”的局面。其后果不僅僅是亂占耕地問題,同時也正在對我國投資結構和布局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從目前許多地方的投資結構來看,第二產業投資的一半以上是在開發區,這就直接導致了地方政府為了盡可能多地吸引投資進入開發區而不惜進行政策大比拼,以低廉的地價、配套融資、政府啟動資金、稅收減免等方式刺激投資欲望,實際上給出了失真的投資信息,使投資者的注意力從市場供求關系轉
向追求低成本占領市場的策略,很有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投資預期,從而為今后導致產業重復建設,企業互相低價傾軋,以及生產能力過剩和供需失衡埋下隱患。
為了引導投資理性化,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更是為了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當前迫切需要形成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對開發區建設加以規范。
嚴格和完善開發區設立的論證機制
興建開發區應該經過包括專家在內的有關各方充分論證,提出可行性報告、發展規劃和預期目標,而不是單純由政府職能部門一家說了算。應從一省區域及其主要中心城市的角度考慮開發區的布點,嚴格控制數量,保持優惠政策的含金量,避免土地和政策資源的浪費,有利于形成開發區的規模效益。
建立對開發區的分級監督考核機制
應考慮分別對不同地區的國家級和省市級開發區面積、投資額、經濟總量以及就業人口等指標建立考核體系;國家應對各地國家級開發區進行定期考核,各省應對轄區內縣級以上開發區進行定期考核。考核內容應包括開發區設立的可行性報告與預期發展目標實現情況,在3年(或者5年)期間內不能達到相應的指標則必須削減開發區面積乃至撤銷開發區,退地還農。
構建經濟社會綜合政績考核體系
地方政府在開發區政策上競相攀比、急功近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單純以經濟數據為指標的政績考核體制,這種考核體制勢必使地方政府對開發區建設多多益善,投資項目來者不拒;過度介入微觀經濟領域而忽視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忽視生態環境、宏觀區域分工和布局的科學性等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講,只有建立了包括社會、經濟、生態領域諸因子在內的綜合政績考核體系,才有可能使地方政府角色歸位,才能從根子上消解地方政府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動力源。
穩定和規范開發區招商政策
穩定的政策環境是大型跨國公司選擇區域投資布局的一個重要條件,超乎尋常的低廉地價、稅收優惠政策只能在短期內對具有投機偏好的投資者產生吸引力,其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令人擔心的,這反而會成為阻礙投資特別是大型跨國投資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應該由國家相關部門對各地方開發區招商政策來一次大檢查,消除不規范的做法。
多方入手提高開發區引資質量
從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地方政府應該對開發區引資有一定的原則。不引入市場已經飽和而技術含量較低的項目,防止重復建設進一步加劇生產力過剩的矛盾;不引入能耗高、污染重的項目新建擴產,防止這類企業利用開發區吸引投資的優惠政策易地生產,逃避國家環境保護法的約束;不引入沒有實際生產內容和發展規劃的項目,防止一些具有投機性質的資本利用各地開發區優惠政策以“高技術產業”之名行圈地炒作之實,為催生經濟泡沫埋下伏筆。
另外,從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開發區建設不僅需要制度上的規范,同時也要培養其自我發展和自我擴張的能力,這包括:提高產業重組能力,通過開發區的有利環境將已形成的重復建設存量引導轉化為合理投資項目,整合、造就產業或行業巨頭;增強開發區核心競爭力。無論開發區的先天基礎條件如何優越,如果不能形成開發區的核心競爭力,只是在形式上實現了產業的園區化,資金投入的風險仍然很大。因此需要引導目前的投資熱去提高開發區項目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在開發區內培育具有產業互補作用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形成集聚效應和地方支柱產業,提高開發區的整體市場競爭力;重點培育開發區市場化運作機制下的強勢擴張能力,以成功開發區的管理模式和資金優勢形成品牌效應,對其他開發區進行聯合開發或投資兼并,將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以市場化的手段進行推廣,推動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開發區的整體發展。此外,地方政府也要積極開展區域合作,提高對開發區的區域協調和整合能力。通過區域整合,重點扶持一批開發區做大做強,促使開發區產業向縱深發展,逐步形成區域產業特色。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作者:劉鎮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