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中的“全流通”新說法相當復雜,于理于法也頗為不通,可操作性幾乎不存在
□胡舒立/文
ஸஸ10月以來,本來在中國股票市場上差不多已經偃旗息鼓的“國有股減持”和“全流通”的大討論,突然又掀起新一波強勁的“全流通不等于國有股減持也不等于
國有股全賣”的市場輿情。目前我們可以見諸于報端的最后的也是最新的說法,不僅突顯“全流通”之極端重要與迫在眉睫,而且對如何實施已經有了相當具體的詮釋。某些媒體明確宣稱該重大利好方案得到了高層領導的首肯,整個決策程序已經接近完成。諸多觀察者不得不將目光投向當前的全流通傳言。進入11月中,市場日復一日地在期待和失望、理解或誤解中大起大落。
ஸஸ這一次“利好”是真是假?一時難見分曉。但可以肯定的是:議論中的“全流通”新說法相當復雜,于理于法也頗為不通,可操作性幾乎不存在。管理層是否真的會接受并提出這個方案,不由得令人頓生疑竇。
ஸஸ從2001年6月至今,中國股市已經下跌了近千點。拯救市場需要重拾信心,而解決全流通,被認為是符合市場人士利益的最合理有效的辦法。在官方專業證券媒體上,“新說法”已經相當成型,即將“全流通改制方案”,“化統一決策為分散決策”,由一家家上市公司通過全體股東投票決定非流通股流通的價格和比例。而投票時則“不僅需要全體股東2/3多數通過,還要求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分類計票,均能達到簡單多數”。很顯然,“新說法”賦予了流通股股東用手投票,決定大股東能否入市并以什么樣的價格入市的權利,看似完完全全代表了幾千萬股民的利益,于市場極有吸引力。
ஸஸ然而,“新說法”必然帶來市場心理的混亂。至9月底,中國已經有1362家上市公司,家家都來開會投票決定非流通股可否流通、如何流通,將會是一種什么局面?一旦允許持流通股的股東投票決定非流通股命運,在一對一的談判中,會否出現莊家操控談判,然后以極不合理的低價侵吞國有資產?如何防止中國股市呈現新一輪莊家拉升股價、誘騙散戶入場、然后抽身而逃的局面?
ஸஸ更重要的是,目前非流通股已經不完全是國有股。國有股經過前一段時期較為集中的協議轉讓,相當部分已經由非公有經濟成分擁有,那么,投資者的在市場中權益應當是原有合同的延續,更改合同的法理何在?
ஸஸ有辯解說,“新說法”可以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再進行推廣。資深市場分析人士幾乎是立即指出:試點只會成為莊家輪番炒作的題材。莊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市場立刻陷于更大的混亂,導致市場不公平加劇。
ஸஸ其實,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形勢看去難盡人意,但認真觀察其變化又可看出許多亮色。這是因為在今年以來股市指數總體滑落的過程中,股市的價格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往為市場投機者精心打造、狂熱追捧的一些小盤老莊股、垃圾股重振無力,而績優股的價格則在整體跌勢中頑強回升。股市越來越顯示出合理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上市公司業績上升,前三季度的平均每股利潤已達0.16元,同比增幅27%,近年來業績持續下滑的局面有了根本改觀。
ஸஸ當然,這種股價結構的積極調整,本身也是痛苦甚至相當悲慘的過程。但這是市場轉向健康的必要代價。而任何以短期快感緩解痛苦的行為,不僅難以持久,更有可能破壞市場正常的轉向過程,其后果將非常嚴重。
ஸஸ中國證券市場經過兩年多的調整,現在已經接近底部區域。市場方方面面都在期待股市重振。正因為此,當前的一切努力,應集中于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益、保護小股民利益、增強市場透明度等基本問題。同時必須看到,解決中國股市的某些根本性疾患需要時間,特別是解決諸如國有股法人股入市流通這類由來已久、經不起更多反復的深層次敏感問題,更需要尋求恰當時機,假以時日。此外,既然股權分裂弊端已現,各方均有共識,采取“新股新辦法、老股老辦法”,讓新股率先實現全流通(對大股東套現行為要有一定約束),未必不是積極可行的過渡辦法,更減少了日后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并軌的部分障礙。
ஸஸ中國發展市場經濟離不開股票市場,而中國股票市場在歷經劫難之后定然能夠創造出真正的輝煌。熊市之中更需要預期穩定,因為人們相信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