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縮水、贖回壓力令基金公司為留住客戶大傷腦筋本報綜合
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投身于中國新興的共同基金行業的前6家外資基金公司就吸引了中國國內投資者總計24.4億美元的資金。不過,能否留住這些客戶確實是個不小的難題。
為了給股票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中國向外資開放基金管理行業的速度要快于其他金融
服務領域。而為了進軍規模達4萬億元的中國股票市場,并涉足高達11萬億元的人民幣銀行存款,荷蘭國際集團、荷蘭銀行控股公司、法國興業銀行等多家公司都爭先恐后,積極利用向中國投資者發售股票基金、債券基金以及平衡型基金的機會。
國內投資者毫無忠誠度?
盡管這些基金公司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但一旦度過了30天左右的禁售期,很容易出現客戶流失的現象,而且流失的客戶還經常把資金轉而投向競爭對手。富通基金業務的負責人稱,中國投資者更愿意把開放式基金當作一種交易工具來看待。他認為,中國的投資者毫無忠誠度可言。
據荷蘭國際集團在華合資基金公司的數據顯示,從4月底的發售期到9月底這段期間內,其管理的中國金融市場資產縮水了11%左右。幾乎在同樣的期間內,荷蘭銀行控股公司在華合資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更是銳減了41%。
這個現象對于那些準備登陸中國市場的其他大型投資基金公司來說具有重大影響。FranklinResources的子公司、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公司最早都可能于明年在中國組建合資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到明年年底時,外資企業最多可持有中國基金公司49%的股權,而目前外資參股上限僅為33%。
ING投資管理亞太有限公司的北亞區執行董事黎俊仁認為,他的公司管理的中國資產發生縮水現象部分與市場有關,部分是因為贖回現象。在市場回報率為負的情況下,出現上述狀況也不足為奇。
基金公司“瞧不起”散戶
另外,營銷策略也是原因之一。中國的基金公司并沒有把營銷重點放在散戶投資者上,而是千方百計地討好保險公司這樣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基金管理公司表示,大型機構投資者一直傾向于見好就收,每當市場上漲,他們就選擇大量拋售手中的基金。
贖回壓力也給基金管理公司的運營帶來麻煩,因為投資者的贖回行為不論是在支付基礎成本方面,還是在調整股票頭寸以滿足客戶現金需求方面都增加了基金公司的管理成本。迅速撤資同樣無助于機構投資者指望上市公司以股東利益最大化。
從海外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基金公司的發展壯大取決于其投資業績。而中國市場上贖回現象發生的速度和規模表明,基金行業希望投資者把共同基金視為一個長線投資選擇的理念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合資基金大半跌破原值
深圳和上海股市的低迷走勢也于事無補。據路透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盡管有部分外資合資基金公司的表現好于大市,但總的來說這些合資基金公司的基金資產凈值都出現了縮水現象。
數據表明,到10月底時,在華成立的頭5家合資基金公司于今年推出的11只基金中,有8只基金的資產凈值低于基金剛剛推出時,平均縮水幅度為1.5%。縱觀中國的整個基金行業,中國的45只共同基金自推出以來資產凈值的平均增幅僅有0.65%。在這45只共同基金中,11只為外資管理,余下的34只為國內公司管理。
但外資公司稱,無論是直接組建基金公司,還是利用2003年年中推出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QFII)進行投資,他們都仍然對中國的基金產業抱有信心。迄今為止,海外投資者已經利用QFII機制向中國市場投資10億美元左右。
辦法:不讓銀行賣基金
隨著預計明年中國將有更多的基金公司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并且現有基金公司將推出新產品,基金管理公司認為成本控制是在中國運作基金公司成敗的關鍵。安聯上海業務的負責人表示,基金銷售當前面臨的一個困境是國內銀行每個月都在不斷地推出新基金,這不利于在投資者中間建立產品的忠誠度。如果不再把國內的大型銀行作為基金銷售渠道,或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利局面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