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東臣 姜業慶
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連續多年保持高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通過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正在成為成長型中小企業迅速擴張的助推器。
過去由于存在指標等方面的限制,中小型企業直接進入資本市場較為困難。今后,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一方面符合條件的民營中小企業同樣可以上市;另一方面,更多成長性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有效的戰略并購和重組,實現快速發展壯大。
成長型中小企業
應融入戰略并購主流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許多企業的發展歷史也可以看做是一部戰略并購的歷史,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戰略并購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戰略并購中收購人實施收購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進行產業整合、投資進入新的產業等。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對2002年12月1日至今年8月31日發生的上市公司并購案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新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實施后,在實際控制權(將)發生轉移的49例購并案例中戰略并購為30例,買殼并購僅19例,這與2003年以前買殼重組占主導的情形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很多專家、學者指出,并購重組目前有著巨大的意義和價值,特別是對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而言,就更為重要。首先,我國經濟仍處于轉軌時期,屬于新興市場國家。與諸多成熟市場相比,轉軌中的新興市場國家里,公司在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長期穩定經營、嚴謹的財務管理、長期性的研發力量、產品的更新換代、持續增長等方面,往往不夠理想。公司上市后,經營出現過失或者需要戰略性調整,借助并購重組來調整產權和產業結構的空間很大。因此,在我國市場上,投資人通過發現被低估價值的企業并進行收購以及諸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通過并購重組進行主營業務調整,這些都會起到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改善我國產業的結構的作用。新興市場中,如果經濟搞得好,增長速度會比較快,上市公司能分享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
其次,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大調整和產業轉移將導致我國現有的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產生重大的變革。現階段的全球經濟與以前相比,很不一樣,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另一方面高新技術飛速發展,這勢必造成經濟的結構調整,也就意味著有一批行業、一批企業會衰落下去,而另一批行業、企業會興旺起來。通過并購重組,我國的資本市場將為我國更好的融入國際經濟,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發揮積極作用。
戰略并購活躍的七大原因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嚴愛娥女士指出,現階段企業的戰略并購之所以十分活躍,首先是市場要求還并購以本來面目,并購重組價值創造的源泉在于產業和股權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帶來的協同效應。
其次,立法和監管正在鼓勵和引導并購交易創造價值。例如四川出臺的關于賣殼標準的規定(四川省政府日前正式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上市公司“殼資源”轉讓的兩個優先原則:在同等條件下,“殼資源”要優先向電子信息、醫藥化工等六大支柱產業轉移,優先向重點優勢企業、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傾斜。)
另外,定向增發和換股等并購融資工具逐步引入。這使得收購方的資金壓力大大緩解,大型的并購交易有可能發生。還有信息披露規定詳盡嚴格、法律規范使得違規成本大幅度提高,市場炒作的獲利空間逐步減小,而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明顯加大;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外資并購逐漸興起等因素加劇了資本市場上戰略并購的活躍。
新一輪國有資產處置帶來機會
企業發展的內在趨動、成長型中小企業的先天不足和提高競爭地位的外在壓力的存在,成長型中小企業必須抓住當前的機會以促進自身的快速發展,發揮協同效應、提高管理水平、延攬人才、控制資源和占領市場以應付日益劇烈的競爭。
市場經濟的發展、國企的問題、中小企業的機制和效率、大背景下政策的推動和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到來,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與國外投資者的競爭等因素使國有上市公司控股權向具有成長型的中小企業轉讓將成為未來并購市場的主要潮流,中小企業收購國有上市公司控股權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進行,更多的行業和更多的行業龍頭企業將引入民間資本,從而中國企業與國際資本競爭的實力將迅速提升。
國企的低效率、人員負擔、改革的困難、發展地方經濟的困窘以及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熱望,有可能使中小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戰略性資源。
由于中國大多數的一般競爭性行業的集中度較低,而中小企業具備快速靈活的經營決策機制和積極的激勵機制,因此中小企業要想在3-5年內成長為行業前三名的企業并非不可能。這既需要內部積累,更需要通過戰略并購和戰略聯盟的方式來完成。
新一輪國有資產處置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機會,但這些機會稍縱即逝。戰略機會的實質是速度、效率。規模經濟表面上看是數量經濟,其實本質上更是速度經濟。成長型中小企業在并購重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機制活和“船小好調頭”等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地方政府的要求,以爭取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從而為快速并購重組和推動行業整合創造條件。
評價機制對中小企業
實現戰略并購意義重大
企業之間能否順利實現戰略并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并購雙方意愿以及雙方對潛在收益、風險的評價。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信息不對稱理論,說的是交易的買賣雙方對所交易的標的具有不同的信息。具體而言,就是賣方知道所要交易的商品所有真實的信息,而買方只知道交易標的部分信息或不真實的信息。由于買賣雙方的信息的不對稱,所以市場的價格機制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結果要么給買方帶來巨大的交易風險,要么使得交易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并購企業在做出并購決策前不得不審慎地面對以下問題:并購該企業是否與自己企業的發展戰略相一致,怎樣進行戰略整合;并購該企業到底要什么,有時圖的是資產,有時圖的是新的經濟增長,有時圖的是債務,有時圖的是融資功能,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有可能制定出相應的整合方案。要了解企業的債務結構如何,這樣才能有一個明晰的整合方案,才能明確并購的成本與代價。被并購企業的資產有無變現的能力是否會對并購造成障礙。
對于成長型中小企業來說,由于存在期不長,規模有限,多數企業習慣于保持低調,外界對其缺乏了解,體現為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即出讓方知道上企業的真實情況而收購方往往無法知道。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一方面增加了并購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極大的壓制了成長性中小企業通過戰略并購獲得更快的擴張和發展。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往往使中小企業戰略并購操作困難。這就急需有相對獨立的中介機構對中小企業的實際狀況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