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半年出口退稅改革開始,我國的新一輪稅制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隨著這次以結構性調整為主要特征的稅制改革將于明年初正式啟動,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度日益加大。為此,本報記者專門采訪了有關財稅專家,對將要進行的稅制改革進行解讀。
此次稅改,增值稅的改革意義最為重大,最有可能先改革的就是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征收范圍將擴大交通運輸和建筑安裝業有可能率先納入
目前我國的增值稅實施范圍有限,主要存在于四個行業:工業企業、商業企業、進口產品和加工修理配件行業。而作為上游和下游的農業和第三產業不收增值稅,但與農業相關的肉類加工行業是收增值稅的。
專家估計,增值稅范圍的擴大將首先從交通運輸業和建筑安裝業開始,農業由于操作層面的問題,暫時還無法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目前的建筑安裝業和交通運輸業只征3%的最低營業稅,這是因為過去兩個行業的價格沒有放開,利潤很低,而現在這兩個行業市場化程度都已很高,很有必要將其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大中型企業與高科技企業受益最大
消費型增值稅,即企業不僅可以扣除買原材料的稅款而且可以扣除買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的所含稅款;而生產型增值稅,即政府不許企業扣除買設備等固定資產中所含有的稅款。因此,消費型增值稅較為有利于企業生產發展,它可以使企業購買更多設備和及時更新生產線,而生產型增值稅則對政府的財政收入更為有利。目前絕大部分征收增值稅的國家都使用的是消費型增值稅。
增值稅轉型的最大受益者,將是那些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高的企業,如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一些高科技企業。增值稅轉型的意義,從微觀上看,增強了企業擴大投資、進行技術更新和改造的動力;從宏觀上看,促進了基礎產業和高新產業的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高科技含量企業應先轉以緩解財政壓力
據估算,就目前全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而言,如若增值稅轉型一步到位,每年政府稅收將減收600億元左右,如無其他補救措施,將使我國每年近3000億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
所以,應該按照行業的技術等級將企業劃分為上、中、下游產業,分步實施轉型。由于因增值稅轉型使得財政減收對經濟造成的壓力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同時轉型又需要一步就位,因此一個較為現實的選擇,就是讓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率先轉型,中下游產業依次逐步跟進。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第一,用空間換取了時間,緩解了財政減收的壓力;第二,避免了一哄而起的無序局面,有利于提高我國要素商品的整體科技水平。
從1994年稅制全面改革以來,增值稅始終是我國第一大稅種,在多數年份,其收入額占到了全部稅收的50%左右,這種“一稅獨大”的情況必須通過尋找其他稅收增長點的辦法加以改變。
中央財經大學稅收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桓 商報記者 方芳整理 J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