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理論界喜愛的室內游戲,這是長期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是讓印度人擺脫貧窮的關鍵:印度經濟如何趕上中國?
“印度只能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
中國在1978年改革前沒有任何征兆,此后的20年中國人均收入增加到原來的3倍。印度
怎么就不能來一次飛躍呢?印度沒有理由做不到這一點。無論如何,快速增長的IT行業在全球樹立了榜樣。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印度沒有在貿易、勞工、工業、農業方面推動改革的政治能力,中國會繼續甩開印度大步前進。
“我的個人觀點是,印度會繼續做一個溫和的國家,一個擁有共識的政治體,但它不會像中國一樣取得快速、持續的發展,”倫敦經濟學院的麥格納德·德賽教授說。他主持該校全球政府管理研究中心的工作。
“中國會再次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印度只能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德賽補充說。
德賽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個研討會上做上述講話的。中國人均收入是印度的兩倍,而25年前兩國人均收入基本相同。該研討會探討了造成這一現狀的各種原因。
中國的模范案例
解釋中國經濟超過印度的理論向來不缺:廉價的勞動力;識字率高,因而生產力強;靈活采用新技術;貿易更開放;偏愛存款和投資率高。
這些方面的劣勢結合在一起,造成印度工業難以發展。在中國,工業產值占GDP的一半,而印度工業產值只占GDP的四分之一。
位于新德里的智庫,全國委員會應用經濟研究所主任蘇曼·拜里說,“印度關心的問題之一是,為什么在其他亞洲國家的工業增長達到10%—12%時,印度的增長卻只是在5%—8%之間徘徊。”
一個國家的發展,通常是農業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下降,而工業所占的比例不斷擴張。可印度卻不是這樣。
印度服務業占產值的48%,而在中國服務業所占比例只有3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吉姆·高登認為,印度的經濟結構更像是中等發達國家。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如果印度有龐大的工業部門,他就會在貿易自由的旗幟下大量進口的同時,擴大出口獲取利潤。可惜,印度的工業不夠發達。
中國卻大幅度降低了關稅,進口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從1990年的15%增加到了30%。
中國2003年大量增加進出口,今年的進出口額增加了200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于印度2002年的貿易總額。提供這一數字的是位于華盛頓的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中國或許是開放和增長之間具有相關關系的最好案例。”拉迪說。
1980—2002年,中國平均每年GDP增長9.5%,而印度在20世紀80年代是5.6%,90年代是5.7%。
“印度政府是迅速行動還是躑躅不前?”
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阿文德·帕納加里亞教授認為,要想擴大貿易、吸引投資,印度必須刺激工業的發展。
他認為印度需要采取以下幾個步驟:降低關稅,私有化,實施有效的破產法,放棄支持小型企業的做法,因為這些企業無力和中國同等規模的企業競爭。
帕納加里亞說:“真正的問題是,印度政府是迅速行動還是躑躅不前?”
倫敦經濟學院的德賽教授的回答是“躑躅不前”,他預測印度會繼續落后于中國。
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希望在于政府少干預經濟,釋放私營企業的活力。私營企業的活力多年來受到遏制。
德賽說:“印度的禍根在于經濟生活各個層面的政治化。在哪怕是很小的范圍內建立遠離政治干預的規則都很困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印度的政治氛圍讓任何改變都成了一場戰爭。
“鑒于印度政治文化的特點,改革措施必須在取得廣泛同意的基礎上才能通過,大多數人明知道會失敗也不得不同意,其中許多人都有權有勢,他們接受賄賂,來推動事物的進展,”德賽說。
德賽說,中國有史以來一直有很強的向心力,印度只是在1947年才把不同的語言和宗教組織聯合起來,脫離了英國統治獲得獨立。結果是一個建立在共識和辯論基礎上的民主、公開的印度很難產生強力政府,從而不能效仿中國集中力量求發展。
他說:“要想保持社會的和平穩定,印度不得不繼續在混沌和混亂中前行。”(來源:《青年參考》譯自路透社11月20日電 王沖/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