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堯小鋒
《經濟觀察報》(以下簡稱《觀察報》)和《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同為2001年步入中國財經媒體的兩匹“黑馬”,因其成功的市場化運作,獲得了業內外的普遍認同。同為經濟類報紙,報道內容、讀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報道風格卻不一樣。這兩大報紙的不同風格體現在哪里?各自成功的秘訣又在哪里?我從2003年1月6日出版的兩
報內容大致相似的兩篇文章來作一評析。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一些答案。同一內容、不同思路
2003年1月6日,也就是上海開通磁懸浮列車的第六天,兩家報紙相繼進行了跟蹤式報道,在不同版面刊登了內容大致相同的兩篇文章:《磁懸浮能否左右京滬高速鐵路》(《觀察報》)和《浙江婉拒磁懸浮方案鐵道部力推軌道交通》(《21世紀》)。從標題上看,就反映了兩家報紙的不同報道風格,前者雖然沒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態度,但卻以一種疑問的方式吸引讀者,讓讀者在閱讀中去了解作者對這一新聞事實的判斷;而后者以對偶的修辭手段總結出兩個政府部門的態度,是編輯對記者采錄到的新聞事實的基本概括。
從他們的導語看,《觀察報》的導語是:自從磁懸浮列車出現在上海后,它已經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買賣雙方的國家總理,朱镕基和施羅德在去年最后一天興高采烈地坐了頭一班車,在龍陽路站與浦東國際機場之間度過了美妙的8分鐘。其中用了“深刻的、興高采烈地、美妙的”三個帶有感情色彩的程度副詞和形容詞,表明了作者對新聞事實的主觀判斷和概括。而《21世紀》導語是:上海人拿這個項目來冒險是需要勇氣的——世界上第一例投入商業化運行的磁懸浮列車,將在30公里的線路上反復考驗德國人的技術和上海人精明的錢袋。僅用了“精明的”這一被許多中國人公認的上海人特征的形容詞,其基本意思也是作者對新聞事實的一種總結。
從正文來看,緊接著導語,《觀察報》用較多筆墨表達了對中國出現磁懸浮列車的理解,把磁懸浮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比喻為“童話”。接著引出磁懸浮技術引入中國對中國鐵道事業如對京滬高速鐵路設計方案的影響,由此帶出了中國鐵道業內人士對目前中國使用磁懸浮技術的爭議。作者把他們歸為兩派,一派是主張運用磁懸浮技術的,叫磁懸浮派;第二派主張運用輪軌技術,叫輪軌派。報道通過引用專家的話,表明作者的態度:毫無疑問,磁懸浮是個好寶貝,但好東西不一定馬上就可以堆積成“童話”,它需要金錢,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作者進而對目前因爭議而延誤京滬高速鐵路建設提出質疑:現在是該認真思考一下,在中國大陸,在北京和上海之間,到底需要一個3000億的童話,還是需要一個開放、實用,但速度稍慢的現實故事?作者注意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通過比喻、精練的場景描述和類比等手段,饒有興趣地交代新聞事實、表述作者的觀點。其目的在于充分表達作者對這一新聞事實的價值判斷,以影響讀者。
再看看《21世紀》,作者在導語之后交代了上海磁懸浮列車通車的基本情況。報道引用了出租車司機和有關專家對磁懸浮列車目前在中國的應用不容樂觀的表述,并帶出有關官員對磁懸浮技術運用到滬杭鐵路的態度,以及浙江官員的否定性意見,進而引述上海鐵路局和鐵道部長力主軌道交通的話。文章最后點出京滬高速鐵路方案之爭的新聞事實,并以采訪對象對磁懸浮技術中立的看法作為結尾。作者并沒有對磁懸浮技術的應用作出自己的判斷,作者的話基本用在導語和文章的過渡和連接上。作者作為報道者,只是一個眾多新聞素材的記錄者和新聞事實的陳述者。其目的是讓讀者了解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完整概況。
兩篇報道各自的版面處理上也頗耐人尋味,《觀察報》放在頭版,由首席記者采寫,字數約2900字,并配發了由路透社提供的磁懸浮列車的圖片,顯然相當重視。這正符合《觀察報》一貫的注重后續解釋性報道的內容定位。《21世紀》則放在了較后的“21世紀產經”板塊上,字數約2200字,標題字號相對也較小。由于《21世紀》偏重對業界新聞信息的采集和提供,因此對這種蘊涵新聞價值、讀者渴望了解的后續性新聞,作了相對淡化的處理。
可惜的是作為周報,兩大報紙都忽視了對磁懸浮技術的背景提供和解釋。
兩種報道風格的解讀
雖然只是選取兩大報紙各一篇文章,相對于他們各自有著幾十個版面,是百分之一,然而對這兩大個性鮮明、風格各異的報紙來說,是可以管窺蠡測的。同是這一天,兩大報紙的頭條也印證了筆者對兩報風格的基本看法。《觀察報》的頭條是《周小川博士的新使命》,是跟蹤式新聞的解析;《21世紀》的頭條是《國家部委調整第二波:大計委、商業部與國資委?》,引用相關官員的話,談對部委的調整,是一種前瞻式新聞事實的歸納。
通過對這兩篇主題新聞事實相類似報道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兩大報紙不同的報道風格以及各自的利弊得失:《觀察報》以觀點、分析解釋為重;《21世紀》以提供新聞事實為本。
對編輯、記者來說,前者對編輯、記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記者前期準備時間較長,他們要熟透所采訪的領域,要有高超的采訪技巧,同時還要較高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手法。很難設想,他們不熟悉所要采訪的領域,他們能形成成熟的、為讀者所接受的觀點;也很難設想,他們有了成熟的觀點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能運用故事化的表述、情感化的滲透,來獲得讀者的閱讀興趣。于后者,對記者來說,前期準備時間相對要短些,但采訪能力要求更高,記者需要更多、更深廣地采錄所需、能反映新聞價值的事實來;編輯功能主要體現在標題和小標題的歸納以及文章層次、結構的把握上,編輯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記者如果沒有采訪到較為全面的新聞事實,則可能會產生以偏概全的誤導。
就讀者來說,《觀察報》由于富有情感和價值判斷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讓讀者獲得閱讀快感,增強吸引力。也由于作者在報道中有敘述、有判斷、有論證,便于讀者理解和消化報道內容。但這種觀點性的新聞也往往會產生意見相左的讀者的閱讀障礙,甚至反感。《21世紀》新聞事實收羅得更為全面,多用采訪對象的話來表達,更易獲得讀者信任感。但由于“不動聲色”的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冷冰冰,加之文章篇幅普遍較長,對報道內容不甚關注的讀者難于卒讀。由于多引用專家的話,一些專業術語難免艱深,因此對讀者的文化素養要求較高。
對采訪對象來說,《觀察報》這種傾向性較為明顯的風格,如果作者認識深刻、分析得當,會給采訪對象和相關人士一種支持和鼓勵。《21世紀》長于歸納新聞事實,會提供給采訪對象更多相關信息,采訪對象會認為你忠實他們的原話,增強信任感。
作為當今我國兩大較為市場化的財經媒體,他們都抓住了財經媒體的競爭核心——內容的錘煉,并且以兩種迥異方式提供出來,從而贏得了各自的讀者,取得了市場空間。一種報道風格,決定了一種報道之路,它不可能只有優勢沒有缺點。關鍵在于如何盡最大可能揚長避短。對《觀察報》來說,可能更多在于提高記者和編輯的專業水平和評判分析能力;而對《21世紀》來說,則更多需注重編輯的籌劃能力和記者表達水平的提高,多考慮讀者的閱讀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