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7日電人民日報今日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呂政的文章指出,東北地區具有全國大多數地區發展經濟難以企及的條件,如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完整的重化工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和科技力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城鎮化程度高等。因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西部大開發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
文章稱,如果說現階段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是脫貧,那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目標應當是如何致富,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如何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培養和增強競爭意識、競爭本領,以率先實現工業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很重要的是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東北國有經濟比重高,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多,這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繼續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推進和規范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文章還指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要著眼于把具有區域優勢的產業做強做大。在討論東北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東北的重工業過重,輕工業短腿,因此結構調整應當向輕工業傾斜。事實上,重化工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恰恰是東北的優勢,是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區所不具備的。放棄或不重視自身的優勢,去發展競爭力明顯低于江蘇、浙江和廣東的產業,在戰略上不具有合理性。從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趨勢和國內供求結構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仍然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產品進口的比重高。輕紡產品進入門檻低,早已出現過度競爭,產品供大于求。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不在于減少重化工業,而在于優化重化工業的產品結構,在于增強重化工業的競爭力。
調整產業組織結構是振興東北機械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措施。東北地區機械裝備制造企業由于“大而全”,實際上是“大企業、小規模”,即企業的員工多、設備多、占地多、廠房大,但生產規模小。由于專業化分工程度低,產品零部件配套的自制率高,因而批量小、設備和工時利用率低,導致產品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要改變這種用小生產方式搞現代大工業的狀況,必須通過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對現有生產能力進行重組,以主機廠為龍頭,眾多專業化、標準化的零部件廠為其配套。機械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必須建立在大量小企業做專、做精的基礎上。在機械加工和裝配制造業領域,沒有小而專和小而精,就沒有大而強。軍事裝備制造業的調整和寓軍于民體制的形成也必須走這條路。
東北地區另一個產業優勢是農業資源條件好,東北輕工業的發展應把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重點。其產品既可以供應國內市場,又可以擴大對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的出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東北農業與日本、韓國、俄羅斯具有結構互補優勢,出口潛力大。必須找到一種有效的體制安排和產業組織方式,特別是要整頓和規范對俄出口貿易的渠道和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