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國有企業重組改制的背景下,最有實際意義的管理話題還是國資退出,實際上也就是MBO問題。而MBO,其本質就是要把打工的變成老板。
國企產權重組引發MBO
中國國企改革改到現在,產權問題已經繞不過去了,必須要重新構造公司制。MBO作為
一個流行詞,在2001年出現。到2002年6月,政府決定國家股減持在場外進行,實際上MBO就在這時開始發生。它一直流行到今年3月,財政部叫停,主要是上市公司叫停,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到現在,又出現了很多MBO的變種。
MBO不適宜上市公司
MBO:ManagementBuyOut,就是管理層收購。收購誰?現在的國有資產。誰來收購?高級管理層。拿什么收購?經營層、管理層他們沒有錢,這就出現用企業本身擔保、貸款,然后自己再收購。或者找一些中介機構給他們出資,幫他們收購國有股權,隨后把這部分國有股權又再抵押給中介機構。如果將來還不了錢,股份就歸中介。
在西方,MBO并不僅僅針對上市公司,也不只是對效益好的企業而言,它往往運用在一些中小企業、非上市公司,或者所有者模糊不清的企業。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因為高級管理人員對業務很熟悉,也熟悉市場,這是看中企業的人力資源;二是看中這個企業本身未來的發展潛力,投資人一旦幫助這個企業走上發展勢頭,甚至扶助它上市,就能從中獲得存量收購的巨大成功。不過這個方式,在西方也沒有像搞運動似地大面積推廣。
在中國,從實際看,目前的爭議是:(1)上市公司是否適合搞MBO?由于國家股本原本不流通,我之所以買過來,就是看好它今后一定會流通。一旦流通,身價必然倍增,就可大賺一筆。顯然,這損害了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所以紛紛質疑MBO。這也就是MBO被叫停的重要原因。可見:MBO不適合上市公司。(2)非上市公司是否適合MBO?我認為也不太適合。政府國有資本在未來的改革中是退出國企的產品經營,而以經營管理國有資本為主,這是我們資本管理認識上的一個飛躍。所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國企全都賣光。畢竟,重點行業還得有國家隊,像SARS來了,拉閘限電不都還得國企先上?北京開奧運,許多重要工程能完全放給私人嗎?政府手里有幾個公司比沒有幾個公司好!政府手里有幾個嫡系部隊要比沒有強!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MBO時機尚不成熟
我們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是通過MBO的方式把國企賣給了高級管理層。要害在于這些政府官員與他們身邊的國企或者大的集體企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很容易把政治與經濟相互聯動,以非常低的價格就把企業賣出去了。尤其賣的過程沒有一個法則,基本是暗箱操作,沒有實現公開、公正、公平原則,那么這些國有資產就悄悄流到了私人手里。所以人們現在對MBO這個詞大多持否定態度。打著國退民進的旗幟,開始大規模地轉讓,這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社會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的問題。為什么俄羅斯的私人大亨現在敢跟政府叫板?其實俄羅斯的改革速度很慢,但是他們制造富翁卻是世界一流的。
我們不否定MBO的方式,但這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從事國有資本經營的機構,他們會從市場的角度決定賣或不賣。現在沒有這樣的機構,都是籠統的政府,所以判斷價值、評價水準是有偏差的。我認為,應該等到三級國資體系建立起來之后,由國有資產的經營公司來決定出售。而現在,時機并不成熟。
現在各地紛紛都在轉讓國有資產,以為成立了國資委就會管得更嚴,就不能以廉價方式獲利了,或者以為國資委無非也是要把國有資產都賣光。這都是誤區。實際國資委三級機構體系的建立,對規范市場是有好處的。國有資本是有進有退,不是全部退出。
劉紀鵬(作者系首都經貿大學教授、標準咨詢公司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