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日韓企業希望在三四年內達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定,但因為農產品及重化工業問題,將使進程大大延長本報記者 鈕鍵軍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備受各界關注,11月18日,中日韓三國經濟界要人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借“第二屆中日韓商務論壇”之機,兩年來第二次討論早日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問題。此間中國專家指出,盡管大多數企業希望能早日達成三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采取了很多變通措施促進企業合作,但因農產品及重化工業等問題當道,目前談論達成協定還為時尚早。三國受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
合作部主任張小濟,是中方負責研究中日韓經濟合作框架制度選擇的負責人。他指出,目前中日韓三方的官方研究機構關于合作的具體框架問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比較成熟的方案是,“三國首腦簽署全面經濟合作的框架協議(CEP)”,包括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功能性合作和自由貿易區協定。由張小濟領導的專題小組的研究運用了CGE模型。在模擬實驗中,假設了中日韓三國之間同時實行零關稅后,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模擬結果表明,一個涵蓋中日韓三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區,將使三國都獲益。“但事實上,截至目前,中日韓并沒有達成一個真正的自由貿易協定或者準貿易協定,這將不利于中日韓共同發展。”張小濟說。根據中方的研究結果,中日韓必須同時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否則,任何一個被排斥在外的國家的經濟都會遭到致命打擊。目前惟一能把中日韓聯系在一起的區域性合作組織,就是“10+3”合作協議,也就是中日韓和東盟10國的合作機制。“實際上這個合作機制只是3個‘10+1’的簡單相加”,距離建立真正的10+3還有很大的差距。“當然,建立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具有重要意義。”張小濟批評了外界所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只是亞洲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只有在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這個平臺上,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據悉,在三方共同聲明中,中日韓的企業界同意盡快建立官產學聯席合作制度,從而推進中日韓3國盡快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企業倒逼目前,中日韓三國的企業對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熱情明顯高于各國政府。據三國官方研究機構的聯合調查結果,有近90%的企業希望能在3到4年內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今年10月天津舉行的PECC(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內部會議上,與會者達成了建立“東北亞銀行”的協定,這是中日韓三方達成的第一個建立營利性金融機構的決定。一些專家認為,此舉表明三國向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邁出了關鍵一步。“我并不否認建立東北亞銀行對自由貿易區協定起到積極作用,而且我認為這也反映了中日韓三國企業對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迫切心情。但這并不能對推動建立自由貿易協定起到實質作用。因為目前阻礙中日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是農業和重化工業,而不是金融和資本的問題。”張小濟這樣評價東北亞銀行建立的問題。張小濟分析,農業貿易的自由化問題,是韓日兩國和外界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障礙。日本和東盟沒有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不愿向東盟打開國內的農產品市場。現在日本和韓國農業協會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一個政府提出開發農產品市場,就會激起國內的強烈反抗。但中國在農產品自由貿易方面是不會讓步的,中國不會同意簽署將農產品問題排除在外的自由貿易協定。行程遙遠“重化工業也是阻礙中日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障礙之一。”這在鋼鐵行業表現尤為突出。因為韓日都是世界上的鋼鐵強國,一旦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不但會招致其國內的“空心化”的指責,還會導致大量失業。“重化工業比汽車行業還要麻煩,因為一個鋼鐵高爐的造價,比一條汽車生產線要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張小濟認為,雖然目前中日韓的企業都對建立自由貿易區表現出極大熱情,但中日韓距離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日期還十分遙遠。此次“第二屆中日韓商務論壇”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等,都是在日韓經濟界具有強大實力的團體,其領導人在經濟決策上甚至比政府還有權威。有跡象顯示,目前中日韓三國企業已經在“倒逼”政府盡快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或者說利用一些“變通措施”,使得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成為事實。此前,中國寶鋼集團和日本新日鐵表示將建立合資公司。張小濟認為,這項合作中的中日兩國企業相互持股——盡管是“象征性”的,表明中日企業都在尋找辦法繞過政策限制,達成新的合作。“今后這種企業間的變通性合作將會越來越多,最終將會突破政府間的政策限制,從而迫使政府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