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
趙承劉錚
國民經濟運行有自身的規律,GDP核算有國際通行的辦法。但長期以來,中國GDP核算與國際通行辦法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一度游離于國際通行辦法之外,海內外對中國GDP數據存
在各種議論。
國家統計局近日宣布,中國將改進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取消容易引起誤解的預計數,建立定期修正和調整GDP數據的機制,在發布GDP數據的同時發布相關的重要數據,必要時還將公布核算方法。這是中國提高GDP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向國際通行辦法邁進的重要一步。
中國的統計數據是基本可信的。以統計數據為重要依據的宏觀調控一次次取得了成功,這驗證了統計數據的基本可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教授克萊因近日表示,根據他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兩種方法,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與GDP相關性較高的15個指標體系進行測算,中國的GDP數據是可信的,“浮夸”的指責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的GDP核算歷史不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究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1985年開始,中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正式取消國民收入核算,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這邁出了走向國際通行辦法的第一步。
中國的GDP核算還存在一些不足。每年底,國家統計局都會公布當年GDP預計數,這很容易使人將預計數誤認為是統計數,從而懷疑中國GDP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在獲取全面基礎資料后,只調整年度GDP總量,不相應公布修正后的增長率,似乎GDP增長率一經公布,就“駟馬難追”。這既難以客觀反映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也不符合國際慣例。明年開始這些問題將得到解決。
新生事物都有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任何一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都存在著誤差與不足。中國GDP核算領域的不足,并不能得出中國長期、蓄意扭曲GDP數據的結論。我們應當看到,自從中國開始GDP核算后,從附屬指標上升到核心指標,從間接推算到直接計算,調整和細化產業部門分類,規范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補充、調整歷史數據,中國的GDP核算正一步步向國際通行辦法邁進。(據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作者:趙承劉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