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要掏旅客的腰包,美其名曰“機場建設費”。長久以來,這筆“建設費”到底建設了什么?人們無從知曉。
“建設費”,顧名思義,就是建設機場的費用,旅客既然出了這筆錢,按照最簡單的邏輯關系,每一位旅客都理應被視為機場的出資人,本著“誰投資,誰擁有”的基本原則,旅客就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機場的主人,名正言順,但實際情況顯然并非如此。
首都機場的日客流量保持在6萬人次上下,機場收費處的中年女收費員每天收上來的建設費據說高達幾百萬元人民幣。她幾乎已經麻木到不愿意看清機場主人們的面孔。
其實,旅客并不指望真正擁有機場的產權,如此微小的份額對旅客來說也沒有絲毫的意義,但錢可以照交,理卻要講明。“建設”從何談起?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建設”就意味著投資,而投資則要求利益回報,最終的結果還是名不符實。
不妨借鑒高速公路的“過路費”的叫法,變成“機場過路費”或“機場使用費”,更能讓旅客們在心理上找到平衡點。
機場和火車站、汽車站的作用無大分別,同樣是人流的吞吐,后兩者從沒有建設費的提法,為什么偏偏機場要獨出一轍?更何況,按照目前的估算,收上來的建設費早已經完成了當初兩個機場的建設,建設費早該剎車了。
當然,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特殊國情,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負擔大型公共工程的全部建設,建設費可以照收,但收費的模式可以稍做調整,比如劃歸到機票中統一收取,機場和航空公司之間直接劃賬,如此一來就真正方便了旅客。J109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