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以其獨特的創造力和藝術性在人類文明史上享有盛譽。自上世紀50年代,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研究人員和鑒賞家的注目。今年9月16日,在紐約一場拍賣會中,一件元青花龍紋扁瓶以5831500美元的驚人高價,創造了中國瓷器公開成交的新紀錄,將世人的目光再度聚焦在元青花這一世界級珍品之上。
中國的青花瓷器成熟于元代晚期。自公元十世紀以后,中近東地區一直就是生產和使
用青花陶瓷的主要地區,但因工藝技術等因素,當地所制成的器物品質較粗。元代以后,中國景德鎮制瓷業經過數百年來的演進,不斷成熟,燒成的瓷器胎質堅實,釉色瑩潤,變形率低,為新品種瓷器的生產提供了技術保證。并且,通過試驗,發現以中近東出產的進口鈷料繪制瓷器,發色特別鮮艷,加之,該地區的民族又擅于經商貿易,這就為鈷料進口與成品外銷,創造了必要條件。于是,當十四世紀之際,在市場、技術、原料三項要素共趨成熟的背景下,中國瓷器史上占有極重要位置的元青花瓷器,邁出了輝煌的一步。
以進口鈷料于中國生產的高檔青花瓷器,作為高級奢侈品,在兩地皆為顯貴。出口到中近東地區的元青花,幾百年來經伊斯蘭王公貴族遞藏,現在大部分集中于伊朗阿迪畢爾寺及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館。而在中國國內,近五十余年考古發掘的明早期墓葬中,元青花名品多出現在王侯顯貴的墓中,如魯王朱檀、黔寧王沐英夫婦、東歐王湯和、東勝侯汪興祖、定遠忠敬王沐晟夫婦、孝陵衛指揮使蕭氏夫婦等,并且基本上每座墓葬僅見一件元代青花瓷器精品,證明元青花瓷器于明代早期就因數量稀少、藝術性高,而作為高級奢侈品流傳于新王朝的上層社會之中。
作為一種為迎合不同國度、不同文化需要而生產的瓷器新品種,元代青花
有著獨特的藝術性和變化性。在傳世的元青花瓷器中,瑞獸珍禽、花木魚蟲、戲曲故事,無一不可入畫,其題材和藝術技法的豐富程度,大大超過了之前的單色釉瓷和明清兩朝官窯的紋飾格局。此外,元青花繪畫雖然以多層次的帶狀紋飾為主要結構,但也經常可見畫工因器制宜、不拘泥于成法的變化,往往令人充滿意外之喜。這些獨特的藝術創造力,在中國陶瓷史乃至于世界工藝史上,都屬少見,因而至今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鑒賞家格外珍視。
這次華辰秋季拍賣會上拍的一件元青花云龍紋罐,源自1997年佳士得公司香港拍賣會(參見佳士得香港拍賣會圖錄,1997年4月27-28日,編號686),造型線條剛勁,力度感極強。所施青白釉白中泛青,溫潤肥厚。青花呈色濃艷,鐵斑凝聚,深入胎骨。
罐身繪海浪奔騰,火珠如日,一條矯健的云龍遨游海天之際,奔日追逐。龍紋繪畫與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所藏、美國學者波普于上世紀50年代初作為元青花標準的“至正十一年”銘雙耳瓶所繪的龍紋相比較,其怒瞪的雙眼、魚鱗狀的鱗甲、利刃般的龍鰭、飄揚的火焰紋、鷹形四爪、洶涌的海浪等特點均極為相似,特別是拍品龍紋的如意形鼻、露齒閉吻、叉狀長須、梳形短須等特征,在其它元青花龍紋上較為少見,卻與大維德藏品的紋飾幾乎相同,說明其制作時間當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銘雙耳瓶不遠,屬于極為標準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全罐構圖主題明確,僅以頸部的錦紋搭配罐身海天云龍圖,一反元代瓷器繁密的帶狀裝飾特點,使其所表現的云龍紋絕對突出,風格獨具。經查海內外公私收藏的元青花罐記錄中,僅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參見《特別展中國之陶瓷》,東京國立博物館1994年,頁158,圖228)和蘇富比香港1997年拍賣會中的一件拍品(參見蘇富比香港拍賣會圖錄,1997年9月4-5日,編號1357),裝飾風格與此件最為類似。
此罐頸部裝飾的六角錦紋,系金錢紋與菱形錦紋相結合的一種變體,在所知的元青花輔助紋飾中,從未發現過相同者。而罐體所繪的云龍雙眼怒瞪、須毛戟張,與通常所說的“怒發沖冠”之怒態極為類似,云龍表現性格猛烈,藝術的夸張表現力躍然罐上。
通常所見元青花罐以單龍裝飾者,多為高28至30公分的大罐,而此罐則于較小的罐身上,繪出怒態鮮明、具有強烈動感的海天云龍圖,極為罕見,且紋飾中龍角、龍爪、毛發、錦紋等畫法與常見者不同,不僅為研究元青花畫意提供了更多資料,也進一步印證元青花不受拘束的藝術創造力,確屬中國瓷器史上的珍寶。(21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