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市場一直長驅直入過著“太平”日子的利樂可能有點煩,這是因為不斷傳來質疑利樂捆綁銷售的聲音。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包裝材料生產企業已經掌握了無菌液態食品包裝材料的制造技術,而逐漸成長起來的乳品企業也需要越來越多的選擇權,利樂在中國乳品業長期的壟斷地位將面對挑戰。
利樂搭售濫用了壟斷?
利樂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軟包裝供應商。利樂70%的中國生意都在乳品行業,伊利、光明、三元、蒙牛等乳品企業均是利樂公司的客戶。不過,這些乳品加工業巨頭在使用利樂公司生產的無菌灌裝生產線的同時,還須使用利樂公司生產的包裝材料。
“利樂是世界上罐裝機做得最好的公司,占85%的市場。這是通過公平競爭獲得的壟斷地位,別人無話可說。可是利樂用搭售的方法強行讓購買了其設備的客戶使用利樂的包材,這種將產業鏈一個環節的支配優勢延伸到另外的環節的做法,是濫用了壟斷,壓抑了公平競爭。”山東泉林包裝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戰略總監洪鋼設問,“如果你買了柯達相機,被告知必須用柯達膠卷,你會作何感想?是不是會感到不公平?”
的確,起步階段的乳品企業對包裝一體化服務的需要十分強烈,利樂迎合了企業的需求。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市場的環境也在發生變化,走出起步階段的乳品企業渴望更多的選擇權。
有專家指出,利樂公司的這種捆綁式銷售行為,實際是走了法律的鋼絲。在美國的《謝爾曼法》、《克萊頓法》以及歐洲聯盟的反壟斷法上,均被指控為不良競爭行為而受到禁止和取締。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91年,該公司因其在歐洲液體包裝紙盒市場實施了濫用壟斷地位和捆綁銷售、限制競爭等不正當行為,而被歐盟以及歐洲法院判處巨額罰款。中國雖然沒有反壟斷法,但其他法規同樣能對壟斷行為進行約束。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也將“搭售”行為列為禁止性行為。
“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壟斷者最終把持得住市場。在包裝行業占壟斷地位的公司對客戶要求,你用我的機器必須用我的紙的時候,實際是在逼著客戶背叛他,反抗他。”國研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在上個月舉行的乳品包裝與奶業協同發展專題研討會上說。
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農墾局、中國包裝技術協會無菌包裝委員會、上海奶業行業協會等相關人士共同參與的這個會議可以說就是一個明確信號:這些部門對利樂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將不再袖手旁觀。
乳業產業鏈上利益失衡
“奶農有風險、加工企業不賺錢、零售商獅子大開口、包裝企業樂呵呵,這就是中國乳業產業鏈的真實寫照。”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
去年伊利公司上市報告顯示,在伊利銷售總成本中有40%是包裝,包裝成本過高已成為中國乳業的隱痛。
“現在無菌包裝在牛奶產品價格中占40%,這表明縱向分配利潤的時候,利潤沒能平均化,只有壟斷。其副作用是:一個產業某一個環節有更多的利潤,在這個產業早期可能有好處,有一些促進作用,時間長了以后,限制了下游客戶的選擇權,可能相對抑制行業更健康的發展,對于下游企業產品開發,對于消費者直接獲得技術進步帶來成本下降的好處都不利。”洪鋼指出。
乳業是脆弱和狹長的產業:種草、養牛、飼料加工、動物保健、乳品加工、機械設備制造、包裝印刷、物流、營銷,任何一個環節的薄弱,都將制約著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而中國乳業的稚嫩與不足,更多地體現在產業鏈的不均衡。
從上游看,由于乳制品加工企業利潤受到了來自上游包裝企業的壓縮,本來可以獲得的利潤獲得不了,可能對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供貨商奶農就不得不苛刻一點。但實際上,農民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倒牛奶事件”更讓乳制品企業懼怕背上傷農的黑鍋。再從下游看,強大的經銷商更不會給乳制品企業以討價還價的余地。因此,乳制品業的日子不好過就在所難免。
乳品包裝占銷售成本的40%,如果包材降10%,乳品企業可以增加2.5%~3%的利潤,這種巨大的利潤是任何企業不能忽略的。
不過在采訪中,也有人認為包裝企業獲得的是合理的利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現在乳業競爭非常激烈,競相降價甚至價格比水還便宜,是惡性競爭導致乳業利潤下降,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包裝。”
艱難的挑戰
終結壟斷除了法律的力量還有市場的力量。
伊利、蒙牛、光明等乳品企業都采用的是“集中采購”的模式,對包材的供應能力和包材質量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小型的包裝企業將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不過,隨著乳品企業的發展,其采購量的增大,以及自身對設備使用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的增加,使大型乳品企業對單一包裝供應商依賴性相對降低,并要求擁有更多的選擇,這就給國內乳品包裝供應商一些新的機遇,尤其是具備挑戰能力的新型企業。記者了解到,事實上部分國內包裝材料生產企業已經掌握了無菌液態食品包裝材料的制造技術,已經具備了挑戰利樂的實力。
中國包協無菌包裝委員會李書良透露了一個信息:250毫升磚型包國產化以后,每個包可以節約0.1元,就是說奶業企業生產一噸奶可以多400塊錢利潤。盡管如此,“現在由于有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存在,奶業企業利潤的提高一直難以實現。”
《國際金融報》此前曾報道,“由于利樂公司濫用其罐裝機市場的壟斷地位,擠兌和打壓包裝材料市場競爭參與者,致使其他企業難以正常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該報道稱,利樂采取了其他一些手段,包括:在其罐裝機與包裝材料上分別建立識別該公司包材的特殊裝置與標識,以人為設置障礙的方式,排除其他競爭對手進市場;以停止、限制供應罐裝機零部件相威脅,迫使客戶不敢與其他競爭對手訂購物美價廉的包裝材料等。
記者在截稿前,從利樂方面得到了正式回應。利樂方面強調,液態食品包裝,特別是無菌包裝,嚴格要求內容物無菌、包材無菌和灌裝環境無菌,這三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匹配性要求很高,是各環節嚴密銜接一體的系統質量工程。所以利樂還是傾向于向客戶提供能夠滿足這一嚴格的系統質量管理要求的整體解決方案。
利樂方面還明確表示,利樂同客戶簽訂的協議從來就沒有要求客戶在購買設備的同時必須同時購買包材。利樂認為,客戶最終選擇了利樂的整體解決方案,是因為這樣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下周三(19日)利樂公司要來人拜訪我。”包協無菌包裝委員會秘書長李書良透露。他說,行業管理部門的意思是盡可能在行業內協調,“最終目的是要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