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年前,中國經濟還在通貨緊縮的泥潭里掙扎,到去年年底物價指數才勉強維持在正數。而2003年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盡管受到非典的嚴重影響,還是保持了8.2%的增長速度。在7、8月份已經有學者提出要防止中國經濟過熱,10月份以來又出現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難道通貨膨脹真的要降臨中國?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
漲價是好事
無論從政策上還是市場作用的自然周期性來看,中國物價都還要漲。這種上漲是經濟開始走向復蘇、走向新一輪繁榮的一個重要象征,所以并不是一個可怕的事情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教授明確表示,物價上漲是好事情。無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都出現了價格上漲,這表明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更高漲的增長期。
首要問題仍是失業
劉偉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可怕。一是中國還不太習慣過剩經濟;二是中國對待通貨緊縮沒經驗;三是通貨緊縮容易造成失業。我們采取了那么多措施,好不容易擺脫了物價零增長,現在出現漲價表明經濟開始復蘇,這是長期宏觀政策調整效果的表現。劉偉說,經過計算,中國的貨幣政策顯現時延是7個月到24個月,現在物價上漲正是1年前政策效果的顯現,有什么可怕的呢?這正是政策追求的,是我們主動政策作用的結果。如果現在馬上進行宏觀經濟政策緊縮,那就是對我們以前政策的否定,就是在抵消前兩年政策效應的結果。
針對下一步物價還會不會繼續漲的問題,劉偉說,我認為還會繼續漲。而且對繼續漲價也不必害怕。如果現在認定我們的主要矛盾是解決需求不足,是解決就業,那么經濟就還要進一步提速,需求還要擴張,政府要繼續拉動增長,保持速度。因此,無論從政策上還是市場作用的自然周期性來看,中國物價都還要漲。這種上漲是經濟開始走向復蘇、走向新一輪繁榮的一個重要象征,所以并不是一個可怕的事情。
劉偉說,中國近期價格上漲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但這個不是最近才漲的,而且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如鋼材、電力等。二是房地產、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價格上漲,這是由于消費者對于這類商品的消費熱情非常高。汽車要排隊購買。三是農產品的價格上漲。
人們目前關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走出了通貨緊縮,是否進入了以通貨膨脹為主要矛盾的時期。劉偉認為,目前中國并沒有以通貨膨脹作為主要矛盾。主要根據有,首先,今年的物價上漲是與去年同期相比,而去年中國物價幾乎是零增長,中國從1997年開始物價就是負增長,而且已經持續了21個月,今年1-9月份中國的物價增長總水平為0.7%,目前是在以往長期物價零增長的基礎上漲價。
其次,中國的各類企業庫存并沒有減少,企業的應收未收款也沒有明顯減少,去年企業之間的應收未收款已超過16000億。企業之間的支付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說明企業資金周轉存在嚴重隱患,也就導致了企業的開工不充分。
因此,看一個國家是否存在通貨膨脹,要看總量,要看總供給是否真的大于總需求,不能以一個產品的過量來看待整個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還沒有擺脫通貨緊縮的問題。
我們目前最大的壓力,是解決就業的壓力。今年中國登記失業率要達到4%,再加上沒登記的人,城鎮的公開失業率將達9%。農村失業就更嚴重。我們不能因為物價的上漲,就全面緊縮,還是要擴張需求。失業確實是我們面臨的大問題。
通脹壓力亦須重視
劉偉表示,雖然通貨膨脹還不是現實的首要矛盾,但這次物價上漲引起社會普遍關注,還是因為通貨膨脹仍是一個潛在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來看,我們從1999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發行了幾千億的國債,這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短期來看,還有一些自然因素影響物價,如農業歉收造成農產品價格上漲,老百姓夏季空調用電導致電價上漲,政府拉動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很快導致鋼鐵等價格上漲等等。另外還不乏有市場性的炒作導致一些商品物價上漲。
另外,中國經濟還存在結構性的矛盾。中國電力的裝機總容量是3億千瓦,比2億千瓦的日本都高,怎能說中國電力總量不足;中國鋼鐵的產量很早就在世界名列前茅了,而今年再建的鋼鐵項目又是5000萬噸。所以這些商品價格的上漲并不是總供給不足的問題,價格都不是真實供求的反映,都只是預期或是投機,而真實情況是總供給可能已經遠遠超過了總需求。因此劉偉認為,中國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但這主要是由于長期原因造成的,所以要用長時間來消化。就目前的水平來說,物價上漲的幅度并不大。
政策的調整不能是方向性的,而是力度上的調整。
在談到政策選擇上,劉偉表示中央銀行對于通貨膨脹一直比較敏感,所以在政策上也一直比較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今年1-9月份貨幣供給量的增長達27%左右,這個速度在近年來很少見,今年1-9月的信貸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還多30%。另外,中國進出口存在大量順差,外匯儲備也在迅速增加,外匯占款量非常巨大。還有經濟開發區圈地問題,現在各省市圈的地加起來已經相當于一個臺灣省了,但真正得到利用的土地只有40%左右,這其中存在著大量泡沫。
但是劉偉認為,中央銀行也大可不必一有價格上漲,就馬上實行緊縮政策。就算要調整政策也不能是方向性的,而應是結構性的調整。不能馬上從擴張政策轉變為收縮政策。
有些人認為,今年中國經濟過熱。他們根據經驗,中國經濟增長超過9%就會出現過熱跡象。但劉偉認為這需要認真分析,要看現在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政府推動實現的還是通過市場力量實現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制背景。
劉偉說,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市場已經成為我們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力量。今年中國實現這么高的增長,企業效益指標普遍回升。這說明中國的高速增長是有效益的,是通過市場約束實現的。現在中國80%的資源配置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的。所以現在就不能簡單的用8%、9%來判斷經濟是否過熱,重要的是看增長的質量。如果質量比較高,目前的這種速度是可以接受的,不會給宏觀經濟失衡帶來很大威脅。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
物價還會微漲
中國的物價還會再漲一點,會保持2%的通貨膨脹率。當然,如果央行能采取政策措施將物價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的水平,就相當理想了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表示,中國一直經歷著通貨緊縮問題的說法是嚴重滯后的。在宋國青看來,從去年就可以基本確定,中國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現在中國的總需求有自動擴張的傾向,這跟1997年、1998年那時不同,那時是有自動的萎縮傾向。
糧食生產沒有問題
宋國青表示,中國出現通貨緊縮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在整個宏觀經濟里,出現長期持續的通貨緊縮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事情,包括日本。這都是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過分干預市場的結果。中國經濟本身沒有理由出現長期的通貨緊縮。
宋國青說,上一次出現通貨緊縮,就是政府的政策失誤所致,當時的真實利率太高。1998年,存款的真實利率是8%,而貸款的真實利率就是10%以上。任何經濟都承受不住這種摧殘,因此就發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態是輕微通貨膨脹,而按照中國中央銀行目前的政策,就是要把這種通貨膨脹打下去,再來一輪通貨緊縮。我不同意中國長期存在通貨緊縮的說法,這根本找不到理由,中國出現通貨緊縮就是一個偶然現象。我想強調的是,市場機制不僅在微觀上是有效的,在宏觀調控上也是有效的。要充分相信市場,不要過分干預。
物價還會微漲
宋國青認為,從去年開始,中國的大商品即生產資料的價格開始上漲,到今年頭三個月上漲很猛,而整個消費價格也在慢慢漲,到9月份消費價格增長指數達到1.1%,這個速度還沒有2000年的快。10月份價格指數上升很快,這主要因為糧油食品價格的上漲。中國目前糧食的供求缺口比較大,現在主要靠挖庫存來彌補。糧食是早晚要漲的,現在產量低于消費量,想要產量上去就一定要讓價格上去,才能鼓勵農民多種糧食。
另外糧價在這時上漲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如現在正好是玉米青黃不接的時候,還有目前運輸比較緊張。這就是在物價上升的大背景下,糧價上升比較快。中國經濟目前是在從通貨緊縮到輕微通貨膨脹轉變的過程中。
中國在2000年就有過一次物價上漲,那時中國經濟不錯整體往上走,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石油漲的多一些。因為大商品也就是工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對于通貨緊縮或者通貨膨脹要更加敏感一些,如果總體價格水平上漲1個百分點,它可能就上漲2-3個百分點,彈性相對大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存貨問題,像小商品比如蔬菜就不存在存貨的問題。
針對下一步價格走勢,宋國青表示,中國的物價還會再漲一點,會保持2%的通貨膨脹率。當然,如果央行能采取政策措施將物價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的水平,就相當理想了。但是現在如果通貨膨脹率再高一點會對匯率有好處,對于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好處。
央行政策之析
談到經濟是否過熱問題,宋國青表示,應該說在今年6月份以前,按照當時的貸款量增長情況,發生高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很大。特別是6月份一個月的貸款增長率就達3%,那么以此推斷,一年就要增長40%多,這樣的速度毫無疑問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當時央行出臺政策抑制貸款量的增加,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宋國青說,“央行可以選擇不同的政策來調控,比較正常的政策是提高利率,但是央行不用。打個比方來講,在宏觀經濟的一盤棋里面,利率就是車,是最重要的工具。”同時,宋國青表示,央行可能是出于匯率方面的一些考慮,而沒有用升息這一辦法,而選擇了一些行政手段來調控,如窗口指導。宋國青認為,無論從宏觀經濟平衡,還是微觀經濟協調的角度來說,這種手段都是要受到嚴厲批評的。商業銀行才應該知道哪個行業過熱,哪個行業的貸款要控制,但這不是中央銀行應該做的事情。中央銀行發布針對一個行業的政策這是不正常的事情。經濟是不是過熱,要根據市場來判斷,由市場來決定。
針對目前央行調整貸款增量的問題,宋國青說,經過央行一系列政策調整,去除季節因素外,到9月份中國新增貸款的數量迅速下降,10月份更是劇烈下降。如果按照9、10月份的新增貸款速度,用不了幾個月,通貨緊縮就會再次來臨。
宋國青表示,現在從貨幣供給來看,已經出現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就是嚴重的控制過度。9月份新增貸款是3000億,經過計算有1000億是季節因素,去除這部分,剩下的2000億就偏少了;10月份新增貸款616億,在其他方面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按照這個速度是要導致嚴重通貨緊縮的。宋國青說,目前的信貸控制過度是新出現的一個情況。
現在還有些人看到9月份貸款同比增長23%,而認為貸款增長速度還高,宋國青說這是嚴重的誤解。他表示用當月新增貸款這個指標來做季節調整,要相對好一點,同比增長率是個很糟糕的指數。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
糧價上漲緩解“三農”問題
價格上漲會促使明年農民擴大生產。農業技術的進步、國際糧食生產能力長期性的過剩、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等多種因素都決定了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很難形成持續性的供不應求的格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認為,當前的糧價上漲不僅不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而且有利于改變城鄉結構矛盾,特別是有利于緩解“三農”問題。
通縮本不正常
首先,當前糧價上漲是單部門的問題,不具有強烈的傳遞和擴散效應。糧食上漲是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短期現象。一方面前幾年政府和農民主動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結果,這兩個措施都是有效地反“農產品生產過剩”的措施,由此導致的糧價上升是合理的,符合預期。1998年-2002年間,中國糧價在前期大幅回落的基礎上又下降了18.8%,糧食實際上已降到了超低的水平,短期內糧價的回升不過是糧價超跌回歸,市場調節的結果。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個多月以來糧油價格的加速回升與因自然災害而引起減產較多有關,如油料作物在南方和北方均出現了較明顯的減產,導致短期的糧油供求平衡的“松動”。但我們要清醒地看,這是短期性的問題。
王小廣說,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沒有問題,如南方許多地方水稻生產前幾年已由雙季改為單季,價格上漲會促使明年農民擴大生產。農業技術的進步、國際糧食生產能力長期性的過剩、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等多種因素都決定了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很難形成持續性的供不應求的格局。
另外,我們還要看到糧價短期性回升的正面效應。糧價回升有利于改變城鄉結構矛盾,特別是有利于緩解“三農”問題。中國多數地區農民人均收入60%-70%都依賴于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種植業,糧油價格的階段性回升將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將部分地改變中部糧食生產區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這種來自于市場調節的實際效應可能比政府花大力量增加對農業的補貼還要大。所以對農業的形勢判斷千萬不能因價格的一時上漲就認為農業的長期供給出了問題,恰恰相反,需要防備的是糧食生產的再度過多增長。
王小廣認為,糧油價格在今后兩三年內上漲20%—30%,都不是什么問題。
通脹、通縮同時存在
1997年以來,隨著中國總體性的通貨膨脹問題的消失,物價增長格局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即兩部門反向運動的現象,王小廣將之稱為“兩部門問題”。一個部門是持續化的通貨緊縮,主要是生產性的競爭部門,工業品和農產品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雙過剩”,這兩類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其中糧價的下跌最為明顯,200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的糧價下跌達11.4%,其他如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工具等所有競爭性行業均出現了較明顯的通貨緊縮現象。
另一個部門即公益、壟斷和部分特殊權益部門,則出現了完全相反的走勢,價格持續大幅上升,出現了相當明顯的通貨膨脹。如教育中的學雜保育費在1998-2002短短5年間上漲了112.1%,年均遞增16.2%,醫療保健服務價格年均增長率超過了10%,居住中的水電燃料價格年均增長率也都超過了2.5%,商品住宅價格上漲更是劇烈膨脹,許多地方如上海、杭州、廈門等城市市中心區的房價三、四年時間上漲了一倍以上,房地產行業成為一種特殊性的權益部門。
總之,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經濟一面是通貨緊縮的“海水”,一面是通貨膨脹的“火焰”。兩個部門的物價走勢明顯向背,反映了中國整體利益分配格局的突出矛盾。
“兩部門問題”亟待解決
王小廣認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及消費的結構性不足問題的一個重要根源是“兩部門問題”的存在。價格在兩大類部門的不同走勢,反映了中國正在形成兩大不同利益的群體,在相當程度上這兩類不同利益的獲取是對立的,一方獲取利益是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的,這不僅是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而且是一種社會公平問題。
近兩年來在投資、出口高增長的同時,消費需求仍然不足,也是由于“兩部門問題”直接、間接作用的結果。教育、醫療和住房等部門在經濟整體處于通貨緊縮的背景下,價格大幅上漲,導致了居民消費成本上升,并惡化了消費者的支出預期,而人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增長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數,居民被迫大幅增加了這部分的支出,必然使他們在購買一般消費品時壓縮支出,從而造成或加劇了工業和農業部門的通貨緊縮。
至于大家一直關注的經濟過熱問題,王小廣說,我認為就一個部門過熱,那就是房地產。房地產總體偏熱、局部過熱帶來了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的投資和產出過快增長,房地產熱更是近階段信貸增長持續偏快的重要原因,而房地產在土地供給上和其他環節仍然具有壟斷性,真正具有競爭性的是建筑施工環節,而且不規范的市場運作和炒作在房地產行業也比較普遍。因此,控制經濟過熱就要從房地產也入手,促進其增長的“軟著陸”,而不能任由其繼續大幅“虛漲”。
最后,王小廣表示,由于“兩部門問題”的存在,通貨膨脹部門繼續膨脹,不會形成全面的通貨膨脹壓力。而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因消費不足問題的繼續存在而導致新的生產過剩及不良資產的增加,并使得經濟仍然難以擺脫通貨緊縮的陰影。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只不過是通貨緊縮部門的一次小小的“反擊”,工業和農業部門徹底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還有賴于從宏觀上真正緩解或解決“兩部門問題”。
談到政府的政策選擇,王小廣提出三個建議。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公益、壟斷及房地產部門的價格上升,降低城鄉居民的消費成本,提高消費者的支出預期。二是加快公共和壟斷部門的改革。三是對農產品價格上漲采取容忍的態度,在增加農產品產量上減少政府的干預,以防出現新的農產品過剩,對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嚴加懲罰。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1月14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