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強勁需求的預期推動了國際上眾多商品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國際上商品價格的上漲又進一步帶動國內市場商品價格的上漲
這次物價的上漲好像是誰推倒了一張多米諾骨牌,導致了一連串的反應,現在被推倒的“骨牌”正在不斷增加。這張骨牌被稱作“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
在上海的世紀聯華大賣場,銷量最大的某品牌5升豆油10月16日那天調高價格,由每桶32.8元調至40.9元,漲價幅度達到了25%,其他品牌也紛紛調價,價格上漲的幅度從25%-35%不等。
最早開始漲價的正是食用油,它的原材料———黃豆價格的上漲正是此波價格上漲的始作俑者。期貨市場上,美國CBOT大豆期貨價格自10月初開始飆升,一個月漲幅超過15%,中國成為黃豆的最大需求國,國內大連大豆和豆粕期貨10月以來每噸上漲了約500元,漲幅達17%。大豆和豆粕價格的上漲,不僅對整個產業鏈形成巨大沖擊,而且波及到整個社會,對居民生活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對中國強勁需求的預期推動了國際上眾多商品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國際上商品價格的上漲又進一步帶動國內市場商品價格的上漲。
國際市場上,去年主要糧食出口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大幅減產,世界糧農組織再次調低世界糧食庫存,糧食價格在持續5年低迷以后大幅反彈,國際糧食價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中國已經是世界糧食的進口大國,國際糧價對市場也開始產生影響,在國內糧食減產、庫存下降的情況下,糧食漲價由預期變成了現實。
工業原材料方面,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工業原材料需求正在迅速增加。據國際鋼鐵協會的數據,明年中國的鋼材需求量將占全球9.36億噸消耗總量的31%。而總部位于美國的咨詢公司世界鋼材動態發表報告稱,明年第一季度發生鋼材短缺的可能性為85%。這幾乎成為鋼材價格一路狂漲的最好理由。
除了中國的巨大需求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中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供應量急速增加,迄今為止,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長了20%以上。巨量的貨幣供應意味著更大的購買能力。從9月底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來看,M0、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別達到12.8%、18.5%和20.7%,是上一輪通貨膨脹結束后難得一見的增長速度。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1月14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