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京參加“首屆國際投資促進論壇”的聯合國貿發組織國際投資協定室主任詹曉寧博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中國的對外投資進入了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不久就會有新的高潮,中國政府有必要制定一個更為詳盡的對外投資戰略。
詹曉寧說,中國對外投資的數量被低估了。國內通常使用的對外投資的統計數字,一般不包括非生產性企業(如金融業)及一些非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聯合國根據其他國家吸
收外資的來源統計,中國對外投資存量已達360億美元(含香港),而不久以后,中國還將迎來對外投資的新一輪熱潮。目前,至少有十幾個國家把中國列為吸收外資的最大目標國,日本、英國、新加坡、瑞典等國在華設立了投資促進機構。
詹曉寧表示,中國新一輪對外投資浪潮與第一代對外投資熱有很大不同。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第一代對外投資主體多為貿易公司,并非實業公司,經驗不足,管理體制也存在問題,效益并不理想。而新一輪對外投資浪潮以做實業的企業出去投資為主,投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資源導向型,也就是內向性對外投資,出去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開采外部自然資源,滿足內部需要;有市場導向型,產品在當地銷售,如海爾家電;效率導向型,貼近市場,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和一些政策優惠,產品向更大的市場投放;技術導向型,通過投資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產品品牌。
中國為何會掀起新的對外投資浪潮?詹曉寧認為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必然趨勢,而實際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條件也已經成熟。首先,這是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中國企業在低技術含量的行業里,國際競爭力非常強。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在國內面臨競爭壓力。隨著貿易壁壘的減少,全球化加深,國際競爭國內化,企業在國
內也面臨著國際競爭壓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外資、內資大量投入,某些低技術行業生產過剩。過剩之后的出路是出口或對外投資。而我國出口大幅度增長,擠占了一些國家的市場,使得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嚴重,在此背景下,對外投資是必然出路。
其次,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也為對外投資提供了可能。根據投資—發展階段論,經濟發展初期,通常既沒有內資出去,也沒有外資進來,如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如大多數中等發展中國家,外資進入大于內資流出;經濟繼續增長,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就相對平衡,例如亞洲四小龍等;而經濟發展水平再進一步提升,對外投資就會超過吸收外資。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具備了對外投資的條件。
再次,區域一體化趨勢加強,為中國對外投資帶來很多機會。區域一體化,意味著對該區域非成員國的歧視。如果仍然依賴貿易,就會受貿易轉移的影響,如果進入區域內投資,就可以受益于區域內部貿易的貿易生成。再者,進入到區域內投資,不僅可以享受優惠政策,也可以享受區域外對區域內投資的投資生成。此外,發達國家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簽訂了援助協議,制定了很多貿易、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例如美國和非洲一些國家有協議,產品零關稅。這種情況下,臺灣、香港、斯里蘭卡,都到非洲這些國家去投資。中國大陸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機會。此外,歐盟和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區也簽訂了類似協議。這些協定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優惠,如果不利用,在產品競爭中就會處于劣勢。
詹曉寧還表示,從必要性、可能性、迫切性、政策導向來看,中國對外投資提速是必然趨勢。企業也愿意走出去,但缺少人才和信息。一些發達國家有母國措施,幫助企業走出去,特別是支持有走出去潛力的中小型跨國公司,
提供海外投資的風險擔保,也積極在經濟外交上為企業對外投資營造環境,并提供很多海外投資服務。中國也應該制定更詳細的對外投資的戰略,幫助企業對外投資,中國還缺少一系列的服務,如對外投資促進、企業融資、擔保等。事實上,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激烈競爭,更需要政府扶持。大的西方跨國公司都有全球戰略,中國企業規模較小,也沒有形成全球網絡,處于劣勢,尤其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多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投資環境不是很好,有很多風險,包括政治風險。(13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