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軍君
哥倆好
當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與湯姆遜首席執行官達哈利的手握在一起,宣布兩家公司計劃合并其彩電及DVD資產時,兩組數據開始在彩電業內晃動:TCL-湯姆遜公
司成立后,其全球彩電銷量將達1800萬臺,而去年全球彩電冠軍三星的業績是1300萬臺,一個新的彩電巨無霸儼然“神龍”已“見首”;在即將誕生的合資公司中,TCL控股67%,為中國家電企業掙了面子。
商人逐利,既然幕后能談成買賣,買賣雙方自然是“哥倆好”的局面。
對TCL而言,收獲可概括為一句話:這種全面的融合幫助TCL一舉繞過專利和反傾銷兩塊巨大的“絆腳石”。據稱,作為老牌彩電企業,湯姆遜在傳統彩電領域擁有3萬4千多項專利,就在去年,湯姆遜還領頭向中國彩電企業討要彩電專利費,現在好了,TCL眼見著與湯姆遜成為一家人,大可不必為專利費操心。歐盟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案雖塵埃落定,但40萬臺的進口量只能理解為聊勝于無,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仍在審理中的美國對中國彩電反傾銷案結局莫測。這些有形的貿易壁壘TCL今后都可借助湯姆遜一一化解。更有TCL的人指出,湯姆遜此前收購的福地彩管,可使TCL成為國內惟一擁有上游資源的彩電制造企業。
從湯姆遜的角度看,它一直面臨成本障礙。湯姆遜進入中國市場較晚,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需應對日韓企業的成本優勢,此刻在中國直接投資建廠見效太慢,借助TCL之“腹”產“子”顯然是明智選擇。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湯姆遜在傳統顯象管彩電領域的優勢沒能在新興的等離子及液晶彩電領域復制,所以作資產轉型,將傳統彩電業務轉手他人管理,自己專攻高端彩電也在情理之中,在美國市場一直虧損的境況加速了湯姆遜作調整的迫切性。
放眼全球彩電業,兩T的這一合作的規模和全球產業鏈整合效則顯而易見。根據協議,TCL集團將把其在中國大陸、越南及德國的所有彩電及DVD生產廠房、研發機構、銷售網絡等業務投入新公司,而湯姆遜則將拿出其所有位于墨西哥、波蘭及泰國的彩電生產廠房、所有DVD的銷售業務以及所有彩電及DVD的研發中心,這實際上是一次全球范圍的整機生產資源整合,從理論上講,有利于產生更大的規模優勢。
湯姆遜的最后一躍
“湯姆遜為什么不控股?”彩電業內人士并未被淺表的數據弄暈,他們的興趣在這里。
有數據表明,TCL的彩電總資產約87億元人民幣,而湯姆遜的卻有135億,所以按常理,湯姆遜只持股33%是個“奇怪的安排”。依據常理,會得出以下推斷:TCL有更多的無形資產;合資公司今后的主要收入來自中國國內市場……
然而這都不是湯姆遜讓步的理由,如果我們捋一捋湯姆遜幾年來在中國的一系列舉動,就會發現我們的推測完全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與TCL的合資完成了湯姆遜在中國彩電布局的最后一躍,湯姆遜在大“舍”之中實現了大“得”。
雖是歐洲老牌,湯姆遜在中國卻不為普通百姓所知,它的大名近年只是隨一些事件偶見報端:為中國電視機出口制造歐盟貿易壁壘;來華征收彩電專利費;發聲明否認是美國彩電反傾銷案“幕后主謀”……直至今年8月,對福地彩管收購才引發了業內對湯姆遜的關注。
為了贏得收購福地彩管的成功,湯姆遜斥資100多萬美元請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到福地調研了一個多月。據稱,麥肯錫當初擬定的價格是5.5億元,湯姆遜最終卻以6.68億受讓置換出福地彩色顯像管生產線及其配套動力等資產,足見湯姆遜志在必得的決心。到此時,人們才突然發現,湯姆遜在中國已有了五大生產基地:湯姆遜光學組件(深圳)有限公司、與原佛山彩管公司合資的湯姆遜佛山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獨資的湯姆遜音響(東莞)有限公司、與阿爾卡特合資的湯姆遜亞力氏電訊(廣州)有限公司、與兆維合資的湯姆遜兆維多媒體(北京)有限公司,并在廣州擁有70多人的研發中心。
震驚之余,就有業內人士預言:“湯姆遜肯定會上游下游兩手抓,逐漸把一個產業的鏈條挪到中國市場。而彩電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彩管技術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湯姆遜通過彩管牽制彩電企業也有可能。”
時隔三個月,湯姆遜便以實際行動驗證了這一業內人士的預言。此刻再回想今年初,湯姆遜兆維多媒體有限公司總裁帕特里特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所言:“與其他跨國公司相比,湯姆遜進入中國有點晚,但我們認為時機更重要”一語的深刻含義。
再仔細閱讀湯姆遜與TCL簽訂的備忘錄:“在合資公司成立后的18個月內,湯姆遜可以用手頭的股份換取TCL國際的股權”,后來者湯姆遜在中國的布局脈絡清晰可見。
放棄了控股權,湯姆遜獲得的卻是全球彩電霸業戰略架構的最終定型,輕而易舉從TCL得到了其目前正急需的整機生產能力和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
如果說某報章評“從TCL簽訂合作協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該警覺,湯姆遜不會白白給我們的企業嘗甜頭的。”有狹隘之嫌的話,國內家電企業起碼應該由此好好研究湯姆遜的排兵布陣謀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潛流暗礁
TCL與湯姆遜結盟的消息傳出之后,除創維董事長黃宏生表示:TCL與湯姆遜結盟對創維不構成威脅,TCL與創維的戰略迥異。并隨即宣布擬斥資3個億,投入研制生產數字電視以及相關的產品和技術開發,“誓要在數字電視領域力拔頭籌。”作出一些反應之外,其他國內彩電巨頭均反應平淡,未作公開評價。“現在只是發布個要結盟的信息,實際結果如何,還要看具體運作。”TCL的國內同行們冷眼旁觀——雖然有人表示,TCL-湯姆遜的出現將會給長虹這樣追求量的企業帶來壓力,長虹肯定要考慮下一步戰略,著手應對。
與此同時,圈內也傳出一些TCL與湯姆遜聽了未必高興的聲音:
ZDNetChina有報道說,花旗美邦表示,TCL國際1070.HK與法國湯姆遜的合資公司缺乏財務數據支持,無法作出合理預測和分析,并且增加了TCL面對的風險,因此維持該股“沽售”建議。花旗美邦稱,TCL-湯姆遜公司使TCL國際可能要面對的新風險包括可能涉及重組費用、TCL股東盈利或遭攤薄、湯姆遜可能換取TCL股權,但TCL未有披露換股價,以及合營公司的價值。
路透社則提及一個敏感話題,歐盟競爭力執委蒙堤表示現在就判斷是否需就中國TCL國際(1070)與法國湯姆遜Thomson(TMS)組建合資企業一事進行調查還為時尚早。
TCL與湯姆遜可以不管這些推測,但一個不能改變的現實是:湯姆遜的彩電業務一直都是虧損的,這對于TCL來說是不小的壓力。中銀國際稱,這次合作產生的重組費用將損傷TCL未來兩年的利潤。另一家投資銀行說得更實在:TCL-湯姆遜公司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扭虧為盈,然后才是成為重量級企業。
面對這些潛流暗礁,湯姆遜行政總裁達哈利意氣風發之言“我們希望T-T聯合可以取代一個S(SONY)。”恐怕不是朝夕所能實現的。
在眾多的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合并案例中,成功率僅有40%左右,TCL與湯姆遜需跨越文化的融合、品牌協調等諸多障礙。
創維董事長黃宏生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我并不擔心TCL與湯姆遜結盟后利用其規模優勢改變彩電業格局。合并后TCL可能會做到產能第一,但它不會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彩電產業格局。在美國,湯姆遜的對手是索尼、松下和三星,在中國,由于品牌影響力和渠道的因素,TCL不會改變既有格局”。
一面鏡子
“TCL與湯姆遜的聯盟,折射出中國彩電產業當前的困境——企業長不大、出不去。”長期關注家電業的業內人士羅清啟如是認為。
羅清啟打了個比喻,中國家電業不少所謂的“大蘿卜”企業,其實只是憑多元化,由多個“小蘿卜”碼成一個“大蘿卜”,幾乎沒有在單項產品上稱王稱霸的。以空調為例,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空調制造基地,但至今仍無產量上千萬臺的巨無霸出現。至于中國家電出口之路,被一個個有形無形的壁壘堵得死死。
TCL與湯姆遜合資,其實是借助跨國公司尋求“長大”與“走出去”的有效途徑,解脫成長困境。在借助外力的初始階段,羅清啟認為,TCL掌握了合資公司的控股權并無實際意義,因為眼下的合資公司尚是一個“殼”,“商社”的色彩很重,TCL高產能的實現需依賴于湯姆遜能否“賣得動”,控股讓TCL拿到了OEM的便利而已。
羅先生此言調子不免有些灰,一位業內記者的話許能增加點亮色:TCL在嘗試資本運作,越來越有大企業的風范了,如果保持這種勢頭發展下去,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