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們都可以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有關于企業各式各樣的排名,其中尤以美國《財富》雜志的“世界500強”排名最為引人注目。在敬重其不懈精神與辛勤勞動的同時,我們卻不禁要問:“世界500強”排名對于中國的商界、企業界意義何在?世界500強要向我們證明的是什么?看了世界500強排名后,我們能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對于那些沒有上榜的企業而言,“世界500強排名”怎樣起到示范效應與借鑒意義?
如果只是簡單地從排名本身所涵蓋的內容來看,“世界500強”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一是讓我們看到了經營數字上的差距;一是為我們樹立了世界級的標桿與趕超目標,似乎僅此而已。而“排名”背后那些鮮活又高大的企業形象、企業思想、企業行為以及它們的經營之道、成功之路,輝煌背后的艱辛與苦澀,我們卻所知有限。
看到了企業競技場上的“世界記錄”后,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什么、要學的是什么、要練的是什么?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經營數據上的差距,也在上面露露臉兒,那可利用的手法很多,不一定要老老實實的生產產品、兢兢業業的經營企業。再組建幾個大集團或來幾次大規模的行業兼并重組,幾個分公司的銷售額一相加,同樣可以達到“上榜”的目的。但它的意義何在呢?我們是為了“上榜”而“上榜”嗎?數據背后的“潛規則”難道不比數據本身更重要嗎?企業間一對一的較量,企業中人與人效率與效益的比拼,企業及其產品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難道不比“營業收入”更具有說服力嗎?帶著這些問題,透過“世界500強排名”,我們還要探究排名背后深層次的差距以及我國企業未來的發展出路。
“世界500強”排名與中國國際競爭力比較
看“世界500強”排名,在“營業收入”等經營數據背后,我們實質上要探究的是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包括經濟、政府、企業、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與世界級水平的差距。
從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弱勢指標分析來看:
1)經濟運行的競爭弱勢主要體現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低水平上;
2)政府效率競爭弱勢主要體現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不高,初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都不高,金融市場開放度和效率不夠;
3)企業效率競爭弱勢主要表現在生產率不高和管理技術人才不足;
4)基礎設施競爭弱勢主要表現在人均計算機和互聯網擁有率低,能源消耗效率低,人文綜合發展指數不高。
從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劣勢到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差距,實質上我們要從“宏觀環境”與“微觀要素”這兩個方面來認識中國企業現實的生存條件與生存狀態。
通過以上數據資料顯示與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成長的社會環境大背景中,“教育”、“金融”、“科學技術”是其核心制約因素,我國目前的國情國力水平與發達國家均不可同日而語;對應于微觀層面的生產要素,則表現為高端經營管理人才欠缺、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短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資本實力不足等;體現在實際運營層面則是生產效率不高、管理水平不高、能源利用率不高、文化水平與層次不高;反映到經營結果上,才是營業收入、營業利潤、人均產出、品牌知名度、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等與“世界500強”相差甚遠。
由此可見,剖析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差距不能脫離其生存的土壤與環境。而反過來講,客觀條件是現實,但它還不能成為我們落后的借口,認識現實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中國國際競爭力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一個彼此互動的過程,我們要以大助小,還要能以小“成”大。中國企業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生命細胞,還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生產創造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再貧窮的國家,也能走出世界冠軍來;而再富有的國家,也不可能保證永遠的強大,重要的是國家和國民的精神、決心與勇氣。
“世界500強”排名與競爭力差距背后的思考
看“世界500強”排名,通過對我國國際競爭力劣勢的比較分析,具體到我國企業的現實運營層面中,除了客觀環境上的因素,我們更應關注以下幾個起主導作用的核心問題:世界500強企業如何能創造出如此優秀的業績?世界500強企業的“成功基因”是什么?世界500強企業是怎樣經營與賺錢的?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賺錢的方式比賺錢本身更重要、更長久、更具有震撼力和說服力。我們當然不是不注重結果,但結果只有與過程聯系起來看才更加完美和生動,才有借鑒的意義與價值。而今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的“結果”,卻未能透視其內在的生存法則,很容易讓人舍本求末,異想天開,以為成功不過是一種偶然再加上一點兒運氣。
透過現象看本質,可量化的數字背后,我們與世界500強的差別到底在哪兒?土壤?資源?市場?核心能力?還是人?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家,但卻沒有世界級的管理大師。中國出了很多百萬、億萬富翁,但落馬入獄的也不少。中國人做企業更愿意把它做成自己的王國,卻沒有在思想上解放每個人、發揮每個個體的創造力;中國人做產品滿足的是消費者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但很少能創造性地開發更高一層的需要、主導產業方向;中國人做市場講究的是氣勢恢弘,動不動就掛起地圖來要占領全中國,但很少能把每個細分市場做精、做透,做出耐人尋味的品位來。
世界500強向我們展示的不是他們的經營業績,而是他們的競技水平;不是他們生產的產品,而是他們精心培育的品牌。產品與品牌的差別就在于前者是物理生產的過程,后者是發生在消費者心中的化學反應。我國的企業前者是做得越來越好,并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廠”,而后者卻總比別人矮了大半截。原因何在呢?
首先,從個體因素分析。國民總是青睞于世界上最優秀的品牌,自己卻塑造不出來。我們可以拼命地工作,接更多的國外訂單,生產大量的產品,但真正的消費物品以及辦公用具還是貼了國外品牌的洋貨多。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在為別人“打工”,而自己真正想要擁有的東西卻創造不出來。物質之上的精神需求與享受不是來自于自身的勞動實踐而是別人思想、精神支配下的產物。就個體而言,我們似乎沒有弄清楚:到底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我們工作是為了什么,我們生活追求的又是什么。
實質上,對于“人”而言,物質與精神是其全部的生命內容。而對于中國人近半個世紀以來走過的滄桑歷史,我們也可從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動態發展關系做一簡單回顧。
建國之初,中國并不富裕,但中國人的精神全世界人民都不可小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我們打贏了朝鮮戰爭、研制成功了“兩彈一星”,創造了許多在當今看來都難以逾越的歷史奇跡。那時我們的精神遠遠大于物質,物質的貧乏并沒有影響到我們對工作的熱情、對生活的向往,反而在那個時代,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產業工人”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大家對工作充滿虔誠、對生活充滿敬畏、對未來充滿希望。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我們身邊的生活(物質形態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值得我們每個人深刻反思的卻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否帶來了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我們對物質的欲望與對精神、理想、信念的渴求是否同樣強烈?!一旦人類失去了信仰,極大的物質豐富是福還是禍?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與五千年優良文化傳統,如何在新時代里創造性地繼承與發展?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商業文明,文明的是物質還是精神,文明的是跨國公司還是本土企業?我們的國民在全球市場中,生產物質產品多還是生產精神產品多?應用思想創造力多還是發揮體能優勢多?而我們自身在生活消費上,是消耗糧食多還是消化知識多?是生活享受多還是投身事業多?實質上,我們不能過分地強調精神,但更不能讓物欲支配了精神。物質與精神需要合理匹配,在靜態意義上做到“不偏不倚”,在動態發展中實現“螺旋上升”,并且精神應永遠走在物質的前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應由自己的思想意識支配,并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
其次,在企業運行層面。中國企業的發展速度在增長、產品規模在擴大,但仍比不上世界500強企業的實力與份量。這其中的落差,經濟實力是一方面,經營模式、產業策略、價值系統等的薄弱則更加致命。
計劃經濟時代,有國家政府告訴企業該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市場經濟后,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無窮,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再加之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市場波動感性多于理性,產品銷售往往是大起又大落。
企業江山好打、守業艱難,今年還是“標王”、明年就退隱了江湖。在這樣一個“亂市”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堅持到今天仍健在的企業,是那些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市場無情的洗禮而不斷得到升華的企業。我們應為這些仍舊活躍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企業喝彩,但也正因為今天的來之不易,所以更要好好珍惜,非但不能有一刻的放松與懈怠,還要再上一個大臺階。因為中國的英雄還沒有真正登上世界的最高領獎臺。
考察中國企業與世界500強之間的差距,不用看最后的經營數據,僅僅看看我們的產品市場層次、產業鏈條位置、產出經營方式就一目了然了。中國的產品絕大多數滿足的都是消費者初級階段或低層次上的物質需求,美其名曰以“規模”取勝;中國的產業凡是已經向世貿組織放開的都已有大量外國資本與跨國企業進駐,我們不是通過“合資”來共同求發展,就是成為別人產業鏈條中最沒有戰略意義和想象力的生產加工環節,在專業術語上叫做“發揮比較優勢”;中國的企業工作強度加大了,但工作效率與工作品質沒有明顯改善,還是較為粗放的經營管理方式,制造的也大多是沒有“精神”和“生命”的半成品。技術要進口別人的,品牌也要貼上別人的,產品才能有市場。即使是做大、做強了幾個知名企業,大多數卻仍然還沒有徹底解決“產權改革”、“體制轉型”、“59歲現象”等深層次的發展瓶頸問題。企業的名不正、言不順,產品與品牌的生命就更只是懸于劍上,前途未卜了。而那些靠自己的積累發展起來的民營經濟又很難得到政策、銀行、資本市場的青睞,即使是滿腔熱情,真正地做出國際品牌來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面對個體因素與企業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我們不回避現實,但也應該看到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我們能夠把握住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的路還要自己走,做人要有自信,做企業要找到感覺,這個感覺來自于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的把握以及對現在的珍惜。成功的經驗可以學習,但不能照搬照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企業的生命都是獨特和唯一的,我們可以煥發精神、再塑自我,卻沒有必要非要迎合別人的評價與口味。
世界500強向我們彰顯的是他們作為成功者與領先者的地位與實力。我們生發出來的是一種向往與羨慕。但哪個成功者背后的道路是平坦的,多少勤于此道者卻未能獲得成功,又有誰敢說百年之后仍能位列于其中。因此,關鍵的不是現在的“強”與“弱”,而是面對眼前的這座大山,我們如何啟發智慧、激發潛能,來幾個三級跳、跨越式,打破既有的格局、刷新世界的記錄,開創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全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