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有企業是伴隨新中國的誕生而產生的,國有企業在建國后的五十多年里,為祖國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國有企業的改革成為這場經濟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有企業在過去的二十五年發展歷程中一直是圍繞著改革這條主線,因此,本文將按照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進程,介紹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探索未來改革的道路。
歷史篇
國有企業改革歷程大事記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開始于1978年,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五年的歷程。在這二十五年的進程中,國有企業的改革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前推進。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先后對國有企業實行了擴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改善和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國有企業的活力增強,并使國有企業對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得到提高,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八十年代的基礎上逐步轉向機制轉換、政企分開、制度創新和戰略調整的方向。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項重大改革措施平穩實施,國有企業逐漸發展壯大。1、第一階段:放權讓利、擴大企業自主權
改革的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企業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擴權讓利,即擴大企業自主權,賦予國有企業一定的財力。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公報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
1979年5月國家經委、財政部等六個單位選擇首都鋼鐵公司、天津自行車廠、上海柴油機廠等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
1979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利潤留成、開征固定資產稅、提高折舊率和改進折舊費使用辦法、實行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等五個文件,要求地方部門按照統一規定的辦法選擇少數企業試點。
1981-1982年在公交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
1983年實行第一步利改稅,將國有企業上交利潤改為交納流轉稅和所得稅。1984年5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規定擴大企業10項自主權。
2、第二階段:建立經營責任制,國企進一步松綁
第二階段是從1984年10月到1993年10月。在這個階段中,企業改革的特點是以建立經營責任制為主。
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要解決好國家和國有企業之間的正確關系,擴大企業自主權。
1984年4月國家體改委在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認為,股份制應成為城市集體企業和國營小企業進一步放開搞活的一個辦法。7月,我國第一個股份公司——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84年首次推行了國有企業廠長(經理)負責制。到1988年底,全國實行廠長負責制的企業已占83.2%;這些企業生產增長16.5%,實現利稅增長27.1%,都好于同期全國國有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
1984年福建省的一封自下而上要求給企業松綁的《呼吁書》在全國引起轟動。緊接著《福建日報》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不久,《人民日報》轉載了福建55名廠長、經理寫的呼吁書,引起了國家體改委的注意。從此,“松綁”成了八十年代中期企業改革最通俗的說法。同樣,也是在1984年,石家莊造紙廠就遇到了這樣的選擇,上級下達的17萬元利潤指標無人敢承包下來,這時,默默無聞的馬勝利脫穎而出,承包了這個企業。馬勝利因為他的貢獻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一夜之間,“馬承包”成為當時聞名全國的改革明星。
1986年遼寧省的沈陽市防爆器械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正式宣布破產的公有制企業。國家隨之相繼頒布了《企業破產法》、《企業法》。
1986年11月來北京出席中美金融研討會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凡爾森先生,在受到鄧小平接見的同時,還收到了鄧小平贈送的一件禮物:中國剛剛上市的第一只股票,面值5元的上海飛樂公司股票。幾天后,凡爾森來到了上海,他要為鄧小平送給他的那張飛樂股票辦理過戶手續。
1987年初按照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原則,實施多種經營承包或租賃的責任制,截止到1988年底,全國已有91%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實行各種承包責任制。部分國有企業開始了股份制與企業集團的試點。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對“兩權分離”改革原則做了更為明確的論述。對于深化改革中如何實現兩權分離,使國有企業成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當時有種種議論,曾經確定在小企業中主要搞租賃,在大中型企業中主要搞承包。
1990年國家對234家國營大中型骨干企業實行“雙向”承包:國家對企業承包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供應,企業對國家承包上繳利稅、企業發展、企業管理三項指標的合同兌現指標。
1991年初95%的第一輪承包到期的企業簽訂了新一輪承包合同。承包制也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包括經濟效益指標、發展潛力指標和企業管理指標在內的綜合配套的承包指標體系。承包基數趨于進一步合理化,全國承包基數總體水平提高了55%。第二輪承包較大幅度地調整了承包主體,風險抵押機制增強,全員承包范圍擴大。企業承包的形式主要有“雙保一掛”、減虧承包、行業投入產出承包、定額承包、全員風險抵押承包等。
3、第三階段: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制度創新、配套改革的新階段第三階段是從1993年開始至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政策法規: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這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制度創新、配套改革的新階段。國有企業改革開始由政策調整轉向創新階段,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目標。
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定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和方針,概括為:堅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而不是把所有國有企業救活;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抓大放小,對國有大企業進行公司制改組,放開放活大量小企業;把改革同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積極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包括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機制,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
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當中的地位與作用,并進一步深化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必須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繼續支持和幫助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的發展”。
戰略調整:
當我們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時候,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進行了300多年的探索。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以1994年為例,我國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的總和還不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銷售收入。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是何等艱巨。
隨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開始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通過改組、改制、改造、兼并聯合,培育出了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企業和大集團。1991年全國開始不斷出現各種類型的試點企業。
1994年國務院決定選擇10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試點。隨后,各地區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也確定了一些試點企業,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基本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
1995年試點企業集團發展到56個。
1996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已遍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試點企業總數達2343家,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初步形成。
1997年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抓緊培育大企業和大集團,國家大型企業集團試點企業擴大到120戶。
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重組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這兩家企業集團的資產總計都在4000億元以上,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和產供銷一體化,大大提高了我國石油石化工業的集約化程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1999年組建了軍工十大集團,有色金屬三大集團。
2000年初步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已基本形成。
2000年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國務院確定的及各地選擇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共2700戶,絕大部分實行了公司制改革。
2000年,列入520戶國家重點企業的514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有430戶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3.7%。其中282戶企業整體或部分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
2000年中國電信、中國移 動通信、中國聯合通信、中國衛星通信、中國鐵道通信5家(集團)公司按照國務院批復的方案組建或重組。
2002年5月16日隨著新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新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的正式掛牌,中國電信業“5+1”的格局最終形成,即由中國電信、中國網 通、中國移 動、中國聯 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星通訊六大集團公司共同撐起中國電信運營市場。我國通訊與信息服務領域的市場競爭新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實施階段:
1997年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數為6599家,為實現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目標,國家加大了企業兼并、破產、關閉“五小”(小高爐、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紙)等政策的實施力度,三年脫困就是要使這6599家虧損企業中的大多數扭虧為盈,走出困境。
債轉股、技術改造貼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對促使三年脫困目標的實現、促進企業管理重組、降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000年底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從1997年的6599戶,減少到2000年11月的2208戶,扭虧企業比例達66.5%。這些企業有的實現了扭虧為盈,有的關閉破產后退出了市場,有的被兼并或進行了改制。
2001年底由國務院和省部級政府批準成立的企業集團、中央管理的企業集團以及國家重點企業中的企業集團共計2710家,年末資產總計達12.8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團年末資產總計占全部企業集團的93.1%,營業收入占88.5%。營業收入和資產總計均在50億元及以上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有179家,它們的營業收入和資產總計分別占全部企業集團的64.3%和65.6%。179家特大型企業集團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團有165家。
在全部企業集團中,母公司已經改制的有1994家,改制面達73.6%。其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的有801家,占改制企業的40.2%;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有814家,占改制企業的40.8%;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379家,占改制企業的19.0%。
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在國有企業改革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解決企業富余人員的問題。企業人員過多一直是困擾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大難題。富余職工下崗分流,是振興國有企業的一項重要措施!熬盼濉逼陂g,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199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自下而上地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組織體系。凡是有下崗職工的國有企業,都要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或類似機構。
1998年8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六個部委就加強國有企業改革和再就業服務中心的建設等有關問題聯合發文,強調凡有下崗職工的企業必須100%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企業下崗職工必須100%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再就業服務中心必須建立在企業,具備為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代繳社會保險、組織職業培訓和開展就業服務等職能。企業不能把下崗職工推到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政府機構去托管。
在用于保障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資金方面,原則上采取“三三三制”的辦法解決,即財政預算安排三分之一、企業負擔三分之一、社會籌集三分之一。下崗職工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的期限一般不超過3年,3年期滿仍未再就業的,應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按有關規定享受失業救濟或社會救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國有企業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容納企業的下崗職工,對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穩定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8年至2001年底全國國有企業累計產生下崗職工2550萬人,其中有1700多萬人實現了再就業,300多萬人通過企業內部退養等方式得到安置。
2001年以后國有企業將不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也將不再以“下崗”的形式處理企業員工,下崗與失業逐步并軌。這一工作已經在遼寧省開始試點。2001年7月6日國務院批復了遼寧省的社會保障改革試點方案,并于7月8日正式啟動。其試點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下崗與失業并軌。以后國有企業不再產生新的下崗人員,國有企業清退的員工將以失業人員對待。
主要任務及重要手段: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第三個階段中,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激勵”和“約束”是一個重要環節。激勵和約束是發揮經營者潛能的重要手段。
年薪制作為激勵方式之一,在我國90年代初開始試行!熬盼濉睍r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1992年上海市輕工局選定所屬的上海英雄金筆廠等3家企業在全國率先試行年薪制。
1994年9月深圳市出臺了《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年薪制試點辦法》,隨后,四川、江蘇、北京、河南、遼寧等省市也開始了年薪制試點。
1997年3月原勞動部在印發的《關于“九五”時期企業工資工作的主要目標和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在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中積極穩妥地推行年薪制。中國共產黨十五屆四中全會也指出:“少數企業試行經理(廠長)年薪制、持有股權等分配方式,可以繼續探索,及時總結經驗,但不要刮風”。
1999年全國除云南、貴州、海南、江西、寧夏、西藏外,其余25個省區市都不同程度地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實施了年薪制試點,試點企業總數有9000余家。
各地區實施年薪制的情況雖有較大差別,但大多集中在國有大中型企業。總體來看,年薪的構成一般分為基本薪酬(崗位薪酬)和效益薪酬(風險收入或風險金)兩部分。基本薪酬與企業規模、企業職工平均工資掛鉤,效益薪酬一般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指標相關聯。年薪的兌現形式以貨幣為主。
在對國有企業經營者實行激勵的同時,國家還加強了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國家對一些重點企業實行了稽察特派員制度,加強了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
1998年出臺《國務院稽察特派員條例》后,國家先后派遣了兩批共38位稽察特派員進駐到62戶國有重點企業開展實地稽察。
2000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另一方面,為保證激勵和約束依據的真實性,大部分地區對一些國有企業實行了會計委派制。
2000年全國31個地區中,除內蒙古、江西、福建、湖南、海南、重慶、云南、西藏、陜西、寧夏、青海外,其它20個地區已對一些國有(含國有控股)大中型工業企業進行了會計委派制試點。試點企業總數達618家,占全國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總數的4.3%。
2003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兩次前往東北老工業區,進一步推動老工業基地,特別是該地區國有企業的改革工作。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國有企業改革將出臺進一步的措施,以使改革更加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將翻開新篇章。
國有企業在改革進程中的成果
中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只有五十年的歷史,而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也就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二十五年之中,我們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將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的模式一步一步轉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而且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使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保持了穩定的局面,這本身就是一項偉業。
1、經濟效益方面的成果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高達2392億元,比1999年增長1.4倍,比1997年增長1.97倍,創歷史最好水平。
從宏觀經濟看
2000年中國經濟運行各項指標的變動與企業效益的增長是一致的。
一是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
2000年我國GDP比1999年增長8%,增速提高0.9個百分點,扭轉了近兩年增長速度下滑的局面,它標志著國民經濟發展出現了重大轉機,這是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增長的大環境。
二是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
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和稅收增幅均在20%以上,據測算,新增稅收中直接來自于當年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提高的約1500億元,占總增收額的三分之二。三是貨幣流動性明顯增強,企業存款余額大幅度增加。
2000年末流通中現金余額比1999年末增長8.9%,金融機構新增貸款比1999年增加2500億元,是近年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企業存款余額增幅高達18.6%。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企業效益的明顯好轉。
從工業發展情況看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生產、銷售、稅收等指標都增長較快,與企業效益的變動趨勢是一致的。
一是工業生產增速加快。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0.1%,這是1994年以來首次出現的兩位數增長。
二是銷售收入大幅度增長。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20.5%,產品銷售利潤增長36.8%。
三是產銷率明顯提高。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7.7%,比1999年提高0.46個百分點。
四是虧損企業虧損額大幅度減少。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虧損額比1999年下降26.7%,這實際上也相應地增加了企業的凈利潤。
五是國有企業景氣指數連創新高。
2000年國有企業四個季度的景氣指數在110至121之間,創下近年來的最高水平。
從企業財務指標的均衡性看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在月度間的分布比較均衡,后五個月每月利潤大體保持在220億至230億元,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企業效益形勢的好轉是比較客觀的。
從地區看,31個省區市都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盈利增加。
1997年有12個省區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處于凈虧損狀態。
2000年底31個省區市全部實現了凈盈利。盈利達100億元以上的省區市有6個,共盈利1535.4億元,占全部國有企業盈利的64.2%。這與這些地區企業競爭力的增強和效益的增長是一致的。
從行業看,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有12個行業實現了整體扭虧為盈或持續盈利。1997年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有4個凈虧損。
2000年底除煤炭、軍工以外,全部實現了凈盈利,僅紡織、石化、電子等八個盈利行業的利潤就增加了近1200億元。
從企業看,國家重點企業中盈利企業增加,虧損大幅減少。
在統計的515戶國家重點企業中,盈利企業共有453戶,實現利潤2339.7億元,同比增長87.1%。正是這些重點企業盈利的大幅增加,提升了國有企業的整體盈利水平。
2000年國有小企業實現利潤48.1億元,扭轉了連續六年凈虧損的局面。2001年在國有企業發展的進程中,國有大型企業表現最佳。全國國有大型企業(不含金融企業)共有9453戶,擁有資產總額116725.2億元,比2000年增長13.8%;所有者權益47581.1億元,比2000年增長7.3%;主營業務收入49274.6億元,比2000年增長2.3%;實現利潤總額2731億元,比2000年增長0.7%。
2001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的97%集中在國有大型企業。當時,國有大型企業受到國際市場需求下降.石油價格下跌、高新技術產業大規模調整等不利因素的嚴重沖擊,但仍然繼續保持了效益水平的穩步增長,所實現的利潤總額達2731億元,占全部國有企業實現利潤(2811.2億元)的97.1%。其中:中央大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036.2億元,占74.5%;地方大型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94.8億元,占25.5%。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效益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增收節支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1年國有大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2000年增長2.3%,但主營業務成本比2000年減少120.5億元。
2001年全部國有企業中77.9%的上交稅金來自國有大型企業。
2001年受經濟效益穩步增長以及加強稅收征管等措施的推動,國有大型企業實際上交稅金5209.2億元,占全部國有企業實際上交稅金的77.9%,比2000年增長28.5%。其中:中央國有大型企業實際上交稅金3532.7億元,占67.8%,比2000年增長27.7%;地方國有大型企業實際上交稅金1676.5億元,占32.2%,比2000年增長29.8%。
另外,國有企業六成多的資產集中在國有大型企業。
2001年通過上市融資、兼并重組等形式,國有大型企業的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張,資產總額達到116725.2億元,比2000年增長13.8%,是1995年的兩倍多,占2001年全部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的65.1%,比重比1995年提高1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國有大型企業的單戶資產規模也實現了較快增長。
2001年全國大型企業戶均資產12.3億元,比2000年增長10.8%,是1995年的兩倍。
2001年全國大型企業資產總額中,中央國有大型企業占用資產總額65967.6億元,占56.5%,比2000年增長6.4%;地方國有大型企業占用資產總額50757.6億元,比2000年增長7.2%。
2、社會效益方面的成果
2001年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的特點如下:
首先是國有大型企業的資本結構正在得到有效改善。
2001年國有大型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0.5%,比2000年下降0.5個百分點,比全國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低4.5個百分點。隨著資產負債水平的降低和企業盈利能力的增強,償債能力符合國際標準值的國有大型企業數量逐年增多。
2001年在全部國有大型企業中,速動比率達到國際標準值的企業占29.1%,比2000年增加114戶;流動比率達到國際標準值的企業占13.5%,比2000年增加137戶;獲利倍數達到國際標準值的企業占28.5%,比2000年增加59戶。
其次,國有大型企業減員增效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1年為繼續鞏固“扭虧脫困”的改革成果,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國有大型企業繼續實行減員增效,在經營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實現了有效裁員。2001年國有大型企業年末職工人數為2589.3萬人,比2000年減少204.1萬人,按2001年國有大型企業人均工資13867.6元計算,可節省工資費用283億元。2001年國有大型企業年末職工人數比1995年減少708.9萬人。
2001年中央國有大型企業年末職工人數為1176.9萬人,占45.5%,比2000年減少44.2萬人;地方國有大型企業年末職工人數為1412.4萬人,占54.5%,比2000年減少159.9萬人。
第三,國有大型企業的資產進一步向國民經濟基礎性行業和關鍵領域轉移。近年來,隨著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強,以及國家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推動了國有大型企業的經營實力不斷向國民經濟基礎性行業和關鍵領域的轉移。
2001年分布在基礎性行業的國有大型企業戶數比2000年增長12.7%,比1995年增長75.6%,年均遞增9.8%;占用資產比2000年增長6.4%,比1995年增長60%,年均遞增17.3%。
第四,國有大型企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2001年排名前50位的國有大型企業資產總額、實現利潤、銷售收入和上交稅金分別占全部國有企業的37%、75.6%、34.4%和44.7%。
2001年隨著國有大型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達到11家。其中,排名在100位以內的國有非金融類企業有3家,分別是中國石化(68位)、國家電力(77位)、中國石油(83位)。
2002年我國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國有經濟穩步發展,國有資產總量突破11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8.2%。
據財政部會計決算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國有資產總量共計118299.2億元,比2001年增加8982.8億元,增長8.2%。在全部國有資產總量中,經營性資產為76937.8億元(占65%),非經營性資產為41361.4億元(占35%);中央占用國有資產為56594.2億元(占47.8%),地方占用國有資產為61705億元(占52.2%)。
2002年經營性國有資產總量比2001年增長5.2%。在全部經營性國有資產中,一般工商企業(含境外企業,下同)占用65476.7億元;金融保險企業(含境外企業)占用10223.0億元;各類建設基金占用1238.1億元。
從結構變動情況看,一般工商企業國有資產有較大幅度增長,在經營性國有資產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金融保險企業國有資產繼續穩步增長。
2002年一般工商企業占用國有資產比2001年增長了6.9%,占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比例為85.1%,比2001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金融保險企業占用國有資產比2001年增長了8.6%,其中,中央所屬金融保險企業占用國有資產比2001年增長了11.4%。
2002年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總量比2001年增長14.4%。其中:行政事業單位占用國有資產30406.1億元,比2001年增加4242.6億元,增長16.2%。
總之,國企改革的成就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國有企業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989年到2001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比GDP年均增長9.3%高出2.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2.3%,實現利潤年均增長10.2%,固定資產凈值年均增長15.5%,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繳稅金年均增長11.1%,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50%以上。國有企業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國有經濟布局得到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國有經濟在石油、石化、冶金、電力、鐵路、兵器、船舶與航天航空等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1989年到2001年國有企業戶數從7.4萬戶減少到4.7萬戶,但實現利潤從743億元提高到2389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從每人每年1.8萬元提高到5.5萬元。
三是國有企業組織結構明顯優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強優企業。
按銷售額排序,排在我國企業前10位的都是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11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躋身世界500強。在520戶國家重點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514戶,只占全國工業企業數的0.3%,但2001年其資產總額占全部工業的59.2%,銷售收入占41.9%,實現利稅占47.6%,實現利潤占49.4%。國有中小企業整體素質也有明顯提高!
四是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和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國有企業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中國自行研制的60萬千瓦火電機組、50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各項性能參數均達到國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五是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企業經營機制進一步轉換。
相當一部分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520戶國家重點企業改制面達到83.7%,一批國有大型企業相繼在海外上市,得到國際資本市場和戰略投資者的認可。
現實篇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一步一步向前發展的同時,國際、國內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國有企業只有充分認清這種變化,并不斷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才能在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繼續前進。
認清形勢
宏觀環境在變化。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環境總體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經濟發展速度也一直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在近一兩年中,世界經濟形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國際市場的需求在美國經濟增長下滑的影響下,出現了一個增長放緩的狀況。在這種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減緩情況下,中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美元匯率的不斷下跌,對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國有企業的影響就更加嚴重了。
近來,一些國家對中國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有許多說法,國有企業,特別是有進、出口業務或海外分支機構的國有企業要對此引起重視。盡管國家已經明確表示,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穩定,但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國家還會在某些方面做一定的調整,其中出口退稅就是一個主要方面,出口退稅的調整方案已于日前出臺。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為使我國的經濟更好地與世界經濟接軌,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且對有關的投資、貿易、稅收等政策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隨著這些新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我國原有的一些關稅壁壘將逐步取消,我國的市場也將逐步開放,外資企業在我國將逐步享受到與國內企業同等的待遇。過去一直受到關稅和非關稅保護的國有企業將因此受到較大的沖擊。
中共十六大以后,國家加快了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步伐,國有企業的重組、兼并、收購又出現新一輪高潮,而且在未來的國有企業重組中,外資企業也將被允許參與進來。面對這種企業體制改革政策的快速變化,我們的國企準備好了嗎?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剛剛勝利閉幕。這次會議將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等重要問題納入議題。中國的國有企業一定要密切注意國家總體經濟環境發展的每一步變化。
行業結構在變化。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中,國家正逐步通過各種形式調整國有企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位置。國有企業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從一些領域中退出,逐漸集中到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重要的資源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這對六大領域中的國有企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空間,同時對原有的屬國家非壟斷性行業中的國有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挑戰下,國有企業必須要從發展的角度考慮未來自身的體制,考慮未來的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
競爭環境在變化。在國家整體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企業的競爭環境也在發生極大地改變。經過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市場化進程中逐步趨于成熟,民營企業的實力、規模也都在不斷壯大。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不像國有企業那樣有很多限制和壓力,他們在經營方面更加靈活,應變也更快,更善于捕捉市場機遇。
國內合資企業是國有企業的另一個競爭對手,多年來的經營實踐增加了他們對國有企業的了解,在市場競爭中他們對國有企業形成的威脅也在逐步升級。他們當中,對國有企業威脅最大的是那些國際上老牌的大型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在企業規模上,在資本實力上,在市場、技術和管理等方面都占有極大的優勢。因此,外資的進入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國有企業在競爭方面的難度。
競爭將不僅在本土,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展開。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國有企業是否真正具備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否能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關鍵在企業要對自己的競爭態勢有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
護性政策將逐步消失。在國家的經濟改革過程中,政企分開意味著政府將不再對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直接干預,并將從以往主要進行行政審批轉向主要為企業提供基本保障和服務。政府將重點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并對內資與外資企業實行統一的國民待遇。
又要面臨來自民營企業和國際跨國公司強有力的挑戰,這對國有企業的“生存能力”確是一種考驗。
市場環境在變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產、生活資料都在不斷豐富。從經濟供需平衡的角度來看,我國已經從物資短缺時代進入到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大多數行業也都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根據我國有關部門對國內9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的調查,一半以上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僅為10%左右;國內一般消費品三分之二過剩,三分之一持平。另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企業研發水平的不斷提升,致使許多產品的生命周期都明顯縮短,市場環境的這些變化導致了我們一些本來就已經處在困境的國有企業在經營上出現更多問題。
技術和經營模式在變化。我們的國有企業所處的時代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不斷出現在企業發展的進程中?墒俏覀兊囊恍﹪衅髽I,特別是那些工藝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國有企業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有些企業雖然看到這一點,由于某些原因,他們也只是看到了而已。這一點對我們的企業來說是最為可怕的。
企業要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的同時,努力尋找辦法,在這種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創造出一種跨越式的發展模式,將傳統的工業產業與高新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不斷地創新,讓老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優勢。
發現問題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國有企業仍然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國有企業大量的資源浪費、勞動效率低下、冗員包袱沉重、腐敗現象不止、資產流失嚴重等現象長期難以突破。
那么,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是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還沒有完全在國有企業中建立起來。是否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是判斷國有企業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也是國有企業能否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各種不良現象的最有效辦法。從表面上看,現在很多國有企業已經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不少企業也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這種制度的建立還只是停留在“基本框架”上,它與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還有很大的距離。
此外,目前許多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并不完善。不少國有企業還沒有進行公司制改革,也沒有成立董事會。在一些國家重點企業中,很多是國有獨資企業,在這些獨資企業中至今還在沿用總經理負責制。在一些國有控股公司企業中,由于“一股獨大”,董事會、監事會不能體現出法人治理結構的有效性,不能發揮應有的決策、制衡和監督作用,企業內部人員獨控問題十分突出。在這樣的企業結構下,上述企業不良現象也是時有發生。
目前國有企業在選拔任用企業負責人的方式上仍與真正的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有距離,經營者的市場化配置還沒有形成。國有企業的用人方式單一,用人來源仍然不能區別于黨政領導干部任用的模式,選拔評價企業負責人的方法和標準不完善,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也沒有完全形成。這樣一來,企業主要經營者的經營責任就會大大縮水,就會出現領導干部的“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這里干不好,那里照樣干”所說的就是一些國有企業干部制度的真實情況。在這種用人機制下,真正受到損失的是國有企業的廣大職工和國有資產。
在國有企業用人機制方面,現在的問題不僅出現在對高層領導人的任用上,在對企業員工,特別是對科技研發人員的激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種問題導致很多國有企業的中堅力量離開了企業,他們的離開在有形的方面使企業經營效益降低、成本加大,在更為重要的無形方面,直接導致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下降,影響企業的可持續增長與變革、創新的能力。
綜上所述,從國有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國有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但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就會看到其中的根本問題是國有企業的體制問題,而體制問題的核心就是企業產權問題。
未來篇
中共十六大已經明確指出“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它將在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未來的改革當中如何更好地發展自己,對國有企業是十分重要的。
加強國有企業現行體制的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目前,國有企業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國家對國企改革將加大力度,并將重點放在體制改革上。這樣的改革環境將給國有企業帶來一次新的發展契機。國有企業要從自身做好充分的準備,抓住這次機會,完善企業的制度建設,實現企業股權結構的多元化,進一步規范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經營機制的轉換,真正使國有企業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積極參與重組,做好“進、退”準備。十六大以后,國家加快了國有企業重組的速度,力求使重組后的國有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迅速得到加強,使它們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同時,國家將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的將國有企業從非國家壟斷性行業當中“退出”,對于瀕于破產的國有企業將依據有關法律進行破產處理。面對這樣的改革局面,作為國有大公司和企業集團要盡快根據自己企業或公司的實際情況加快企業重組的步伐,使企業的實力和規模得到迅速擴充,為參與更大范圍內的國際化競爭奠定基礎。作為國有中小型企業,則一方面要尋求重組的機會,使企業得到更廣闊的未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要做好“進、退”準備,隨時調整企業的戰略方向,以便使企業在不同的領域中獲得新生。
加強內部管理,推進管理現代化。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推進企業的現代化進程,并為企業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保證。
在加強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方面,重點應放在加快企業管理現代化、信息化建設上,將現代管理理論、工具、方法與企業具體情況相結合,不斷改進和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質量,降低成本,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的、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以及推進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相銜接的進程。
國有企業在強化各項專業管理的同時,還要抓好以戰略管理為重點的綜合性管理。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要重點抓好大型企業集團的整體管理,不斷提高企業整體的核心競爭力,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使企業經營國際化。
主輔分離,輔業改制。企業的主輔線分離是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主輔線分離,企業的主業會更加突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會得到加強。在過去的改革中,很多企業對主、輔分離后,所分離出來的輔線部分并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國有企業在未來的改革中一定要對輔線分離做好充分的安排,要為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緩解社會再就業矛盾開辟新途徑;要對分離出去的輔業進行徹底的改制,積極吸收民營、外資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種經濟成分參股,將其改造成為股權多元化的經濟實體,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積極探索,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國的經濟建設要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即“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中共十六大報告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強調工業化建設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化發展的老路,更不能重復過去我國工業發展的老路子,而是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由此,國有企業在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必須要有新思路,要用可持續性的戰略眼光去認識和指導企業的建設與發展。國有企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主要應當考慮,生產經營方式由依賴于“末端治理”轉向清潔生產,支持、引導和推進產業向生態型、環保型的方向發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依靠科學技術,推廣工業生態技術,全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與合理布局,促進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共進。
隨著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新時期下推進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各項措施的出臺,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將翻開新的歷史篇章。愿中國國有企業在新的改革歷史階段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和更加恢弘的成就,為國家的興盛、人民的富強做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