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銘
北京報道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今年6月末的全國外債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外債余額有所增加,改變了1999年以來外債規模持續下降的局面,尤其是短期外債增長較快,引起了社
會上的關注。
11月4日,國家外管局新聞發言人就此發表了看法。他認為,我國短期外債的風險仍然是可控的,短期外債增加及其占外債余額比重上升不會影響我國外債安全。
他同時指出,“外管局將針對短期外債比重上升的形勢,加強對短期外債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并研究在可能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應采取的對策措施。”
超安全線10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的外債統計數字讓業內人士都吃了一驚。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外債余額折合1825.69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40.3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641.9億美元,占外債總額的35.2%,短期外債余額比上年末增加112.1億美元。
“這當然不是什么好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曹紅輝博士說,“這種現象與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特別相似。”
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外債余額大幅上升,尤其是短期外債上升更快,接著就出現了外債償付困難,再加上國際游資趁火打劫,本幣迅速貶值,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從國際通用的償債指標來分析,我國短期外債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常用的指標是短期外債占比,它是短期外債余額與總的外債余額之比。一般而言,國際上認為短期外債占比不超過25%是比較安全的。而今年6月末,我國短期外債占比高達35.2%,比25%的安全線高出了10個百分點。
外債風險可控
“由于我國資本項目還沒有完全開放,國際游資直接襲擊人民幣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曹紅輝博士說,“但要認真研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改變這種趨勢。”
短期外債的增長,固然有統計口徑調整的影響,但外管局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來自貿易信貸和境內外資金融機構的短期外債上升。
從貿易信貸方面來看,進出口增長導致了貿易信貸相應增加。目前人民幣利率高于美元,并且國際上有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因此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更多采用了預收貨款、延遲付款等方式,導致短期外債余額上升。由于貿易信貸有真實的商品交易基礎,因此貿易信貸的風險并不大。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來自外資金融機構。由于人民幣與外幣利差較大,為降低財務成本,外資企業多向外資金融機構借入外幣,然后結匯成人民幣使用,由此帶動了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外負債規模的較快增長。境內外資金融機構主要是境外商業銀行的分行,其資金調度和風險管理都直接受境外總行的控制,并最終風險由總行承擔,因此即使外資銀行出現外債償付風險,也基本不會影響我國的外債安全。
“如果剔除這兩方面的因素,短期外債占比仍在國際標準安全線之內。”外管局一位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該人士還稱,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以外,短期外債上升還有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的原因。今年的投資增長,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資拉動的,而地方政府的投資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境外金融機構的短期貸款。“這種原因引起的短期外債增長才是最應該警惕的。”他警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