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段曉燕 北京報道
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簡稱中化)改名了。
11月6日,中化辦公廳負責人稱:從11月份起,公司將統一使用新的名字———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而就在幾天前的10月18日,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泰國總理他信的見證下,中化與泰國最大的石油天然氣集團PTT簽訂的《與泰國石油機構諒解備忘錄》中,還是以“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的名字出現。
但其實,早在今年8月份,中化總裁劉德樹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就反復強調,“中化早就不是一個外貿型企業了”,并稱,“改名申請已經上報國務院了”。
改名背后的關鍵考慮是公司戰略的轉型和延伸。
劉德樹表示,進出口公司模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定時期的產物,目前中化公司經營范圍和內涵都已超越了進出口貿易的范疇,原有名稱已經不能表述公司現在的內涵、定位和市場價值,更不能表述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3月1日成立的中國進口公司。1961年1月1日,中國進出口公司正式更名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化開始了在其三大核心主業石油、化工和農產品域進行上下游的延伸戰略。經歷了金融危機的中化意識到,要做到大而強,必須要有可以著陸的實業。
在中化的三大核心業務領域中,化肥、化工領域首先完成了上下游的延伸。2002年,石油業務的上下游延伸也順利得到突破。中化獲得國務院批準,和三大石油公司一起,成為第四個可以在海外開發上游油氣田的中國公司,并注冊成立了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從此,中國石油市場開始并列四大石油公司。
在中化,石油業務已經被確立為中化集團三大核心業務之一,并成立了中化石油中心,下設原油中心、成品油中心、實業公司和勘探開發公司四個分中心,主營產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航煤、燃料、液化氣等,同時繼續著力于油、氣田的開發及石油煉制等業務。
中化獲批后,第一單交易是在中東地區斥資2.3億美元收購了PGO的子公司。
除了中東地區之外的目標還有南美和東南亞地區。10月18日,中化與泰國的石油機構PTT結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將在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石化產品銷售,發電廠項目,石油管線項目和煉油行業開展全面的戰略合作。
PTT公司是泰國最大的石油天然氣集團,其前身是泰國石油局。2001年,PPT成為上市公司,60%以上的股權由泰國政府持有。PTT公司擁有泰國大部分石油、天然氣資源、2600余公里的天然氣管線、四大煉油廠的股份和泰國國內最大的加油站網絡,連續10年占據泰國成品油零售最大市場份額。
除了在海外擁有油氣田之外,中化在煉制、貿易、分銷和物流服務環節均有涉獵,一條全方位的石油產業鏈已經形成。
中化在能源進出口領域浸淫50多年的中化,每年進口和國際轉口原油業務量3000多萬噸。這其中有1000萬噸是供給國內煉廠和石油公司的,另外2000萬噸是在世界其他各國之間流動。
而且,中化早早地將眼光轉向了煉廠。在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石油煉廠———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時,中化就是第一大股東,占有33.6%的股份。西太平洋的煉油量在800萬噸。
此外,中化已經建成了2座原油碼頭,運營能力達10萬噸級和25萬噸級,并擁有成品油碼頭2座,營運能力為3.5萬噸和1萬噸級。中化還擁有中國最大的石油轉運岙山基地,并承建了500萬噸儲備能力的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