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樹鐸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則通知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從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處方藥藥品目錄的各種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類、喹諾酮類、抗結核、抗真菌藥物),在全國范圍內所有零售藥店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能銷售。
嚴格監管抗菌藥物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通知》中要求,一、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根據藥品分類管理的有關規定,及時要求本轄區內零售藥店做好抗菌藥物憑執業醫師處方銷售的準備工作。2004年7月1日后不按規定銷售的,一經發現,要依據《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進行查處。二、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各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要密切監測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并加強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發展趨勢的分析和研究。三、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的檢查工作,切實加強抗菌藥物的監督管理。四、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各界的認識,引導公眾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配合監管工作的開展。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會增加藥品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同時也可能造成細菌耐藥性的增長,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濫用抗菌藥貽害無窮
2000年1月1日國家實行藥物分類管理以來,“大病進醫院,小病去藥店”成為一種時尚。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看“小病”的習慣,用藥中經常少不了抗菌藥物。然而,據相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不合理用藥的人數占用藥總人數的11%-26%,日常急救病例的10%是因用藥失誤引起的,其中每年因吃錯藥而死亡的人數約有19.2萬,其中,因抗菌藥物的用法不當釀成的悲劇不在少數。
早在2000年,藥品就已經實行分類管理,但是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分類過程中,還有一段過渡期,導致有一部分藥品處在“處方”和“非處方”之間的中間地帶。銷售額居首位的抗菌藥物理所當然成為其中的一員。
多年來的用藥政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十分依賴抗菌藥,身體一有不適,如有點感冒、咳嗽、頭疼、嗓子疼等,便服用抗菌藥物自我藥療,從而導致抗菌藥的濫用現象十分嚴重。
近日來,記者就抗菌藥物問題采訪了一些醫藥界的專家,諸多專家們認為:服用抗菌藥一定要適度,否則極很可能使身體產生抗藥性,抑制自身的免疫力,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而且有些抗菌藥物甚至還會對人體的內臟器官造成一定的損害。拿感冒來說,其實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的,用抗菌素來對付感冒,基本上是沒有的。只有當感冒者出現有黃鼻涕、黃痰、咽喉疼痛劇烈、扁桃體腫大出現膿點等癥狀,并發氣管炎、肺炎、中耳炎、扁桃體炎、風濕病、腎炎,并確診由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時,才需要用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
零售藥店加大宣傳
因此,加強抗菌藥的監督管理,對于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尤為重要。除了醫師要重視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外,作為患者,提高對使用抗菌藥物的認識也非常重要。介于人們對抗生素的運用已形成一種習慣性,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決定從2003年11月份開始至2004年上半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加強抗菌藥物監管促進合理用藥”的宣傳活動,并提出了“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菌藥;請慎重使用抗菌藥;合理使用抗菌藥;加強抗菌藥監管;抗菌藥濫用,危害無窮”的宣傳口號。
宣傳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造成細菌耐藥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的宣傳,逐步改變群眾自我購買、使用抗菌藥物的習慣,引導公眾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菌藥物,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為促進宣傳活動的開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將印刷一定數量的宣傳張貼畫和合理用藥小冊子,在2003年11月底前向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發送。并要求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及時向本地區零售藥店和醫療機構發放、張貼,并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自行編印、加印有關宣傳材料廣為宣傳。
|